《西蒙学习法: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学会知识》第四章笔记

1. 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不是翻开书从第1个字看到最后1个字,而是带着问题有计划、有重点、有顺序地阅读,可以先读自己最感兴趣、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应的组块。

2.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保留的大致比例如下。

20分钟后,记忆保留58.2%。

1小时后,记忆保留44.2%。

1天后,记忆保留33.7%。

2天后,记忆保留27.8.%。

6天后,记忆保留25.4%。

1个月后,记忆保留21.1%。

常见的复习时间点有8个:5分钟后、30分钟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

3.怎么制定记忆卡片?

按时间标记记忆卡片。在记忆卡片左上角标记需要复习的时间。根据遗忘曲线,设置复习时间点为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例如今天是1月4日,复习时间就应该是1月5日、1月6日、1月8日、1月11日、1月19日。

4. 什么时间用记忆卡片呢?

记忆卡片适合在碎片时间使用,如在等车时、坐车时、做早操时、吃饭前、睡觉前、醒来后,都可以将记忆卡片拿出来看。

5.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1)绘制中心图

在纸张中央绘制与主题相关的图像或知识点,大约占纸张面积的1/9~1/6。

(2)设计结构

确定有多少类别的内容需要在图中呈现,根据大类确定一级分支,一级分支的数量尽量控制在7个以内。

(3)绘制线条

用连续不间断的曲线,从中心图出发,由粗到细地连接各分支,清晰展现分支内容的层次关系。

(4)提取关键词

对分支内容进行总结,将其变成一个完整的词语,再将关键词写在曲线上。

(5)绘制小图标

在关键词旁边添加小图标,利用图标帮助大脑存储记忆。

绘制思维导图就像捡葡萄,一粒一粒地捡,一只手同时抓十几粒就很费劲了,但如果能一下子拎起一串葡萄,用两根手指就能拿起几十粒。

6. 为什么不同人的学习效果不同呢?

答案是学习效率不同。学习效率高的人,运用有限的时间做了对学习更有帮助的事;而学习效率低的人,可能做了很多对学习帮助甚微的事。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一个人总是做那些紧急不重要或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时,时间很容易被填满。让自己“看起来很忙”一点儿都不难,但要忙得有价值、有意义并不容易。

7. 人们在相对舒适的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是稳定的,然而这时候人无法达到最佳表现,需要增加一点儿焦虑,也就是增加比正常状态略微多一点儿的压力来使人们达到最佳表现。

增加的这一点儿焦虑被称为最佳焦虑(Optimal Anxiety),实际上就是指把人们从舒适区推到成长区,但还没有推向恐惧区的适当助推力。

8. 舒服是换不来经验的,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不舒服。

9. 能有效增长知识、获取经验、扩展边界的学习,过程通常是伴随着一些“不爽”的,学习之后的结果应该是“爽”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