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商道之从无到有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段话看下来,估计很多人要崩溃了,这啥玩意儿,完全不懂。这个呢,是老子在上生理卫生课,直译就是: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就是玄妙的母性。母体的生育之产门,就是天地的根本所在。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天地的生机是无穷无尽的。
这段话,当然可以拿来当超生游击队的战前动员,但是老子的本意显然不在于此。只能感叹上古时代物质品类匮乏,老子偏又喜欢比喻类比之类的文风,只能逮着什么说什么了。实际上,老子要说的是,无论谷神还是玄牝,都是虚无之处,从无到有,虚中化实,越是空杯虚怀的状态,越能包容孵化,成为商业活力的源点。这个概念,很像当下我们常说的“从0到1”。那么对于企业尤其是领导人来说,创造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到底是怎么从这个虚空中冒出来的,这个虚空又在哪儿呢?
眼下有个词很热门,叫做商业模式,英文是Business Model,显然这个词是从西方管理学体系中成长出来的,学术层面给商业模式下的定义是: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它描述了企业所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以及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网络和关系资本等用以实现(创造、推销和交付)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收入的要素。有点绕,简单点说,商业模式依据某种商业逻辑,针对某种市场需求,对既有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并组织开展相应的生产销售。一般来说,商业模式至少包含四个部分,用户价值定义、产品定位、核心资源与流程、赢利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模式呈现日趋复杂化的态势。
商业模式的价值在于厘清企业的商业逻辑以及战略出发点,因此它的最大价值在于预判,而非总结。那么,我们暂且不探讨商业模式的制订和创新的具体套路,我们要思考的是,商业模式到底是怎么整出来的?
我们知道,商业最早的运营模式就是通有无,找到供给不足的地方,把手头的货或者专门组织生产弄出来的货运过去交易,卖个好价钱,利润就来了。问题是,这一套实在是没什么门槛可言,后来的竞争者一大把的时候,还能怎么赚钱?一种是寻找新市场,另一种是寻找新需求,要不就是发明新产品。因此,商业空间的本质就是发现或创造、寻找他人尚未掌握的未知。当这个未知尚未被人掌握时,它就是无,一旦有人掌握,那就是有,商业模式的编制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发掘过程。而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其实就是大家试图掌握从无到有的运作方式的经验汇总和体系化。
实际上,老子在本篇所著,正是在思考类似的命题。他的结论是什么呢?就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我们知道,无是寂灭的常态,而有却是实相实物,从无到有的触发点,在思维上往往是一种触动、一种灵感,打个比方就像水流中的浪花一朵,寂灭中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偶然波动,或是生生不息的运动轨迹中的偶然偏离,就此产生了有。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历史长河的推动力下,商业机会和模式创新的机会是绵绵不绝的,而一个若字,则强调了这种存在的偶发性和持续性。至于用之不勤,勤同尽。贯通全篇,也就是说从无到有,这样的创造创新的机会是绵延不断而取用不尽的。
那么如何取用,延续之前的虚怀理念,关键就在于以一种空杯的状态和心态,去洞察甚至预见这种灵感、机遇,而不是带着既有的思维方式和商业套路来硬套、曲解新的商业时代下的运行规则与逻辑。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也是抱持这样的观点:“成功在一夜之间被推翻,新的竞争对手不知从何处现身。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课题都进行谨慎而周密的考察和分析。正因为如此,当出现新情况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作出判断。成为直觉源泉的经验越陈旧,就越无法准确感知外界的变化。”
这是在道的层面。而在术的部分,大前研一则依照顺守逆取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培育逆向思维的解决方案:“实际上,人类原本就不擅长于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和经验,并从零开始思考些什么。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并不断磨炼这一习惯,则有可能防患于未然,避免在新环境中受到致命的伤害。对于自己已构想作为成功依据的定论或经济法则,我们应该尝试着去否定,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构思事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