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大咖的文章,对目前的教育又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开始与考试打交道,开始与分数打交道,一直到大学毕业。从小我们的父母亲戚也会习惯性的问我们“考了多少分啊?”,也习惯了以分数评价我们学习的结果和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宽度。简单的逻辑就是,分数高代表学好了,代表能力强,代表将来能上大学。于是从小我们就为了分数而奔波,而奋斗,而活。
诚然分数高低能从知识识记的角度证明我们记住与否,起到了一个即时反馈的作用,可是也仅如此而已。比如我们语文考了90分,我们记住了很多唐诗宋词,记住了很多文言文,但是等毕业多年后,我们记得住几句唐诗,几句文言文?基本上我记得的只有这么几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数学除了加减乘除外,基本都还给老师了。基本上工作中说用到的知识技能大部分来自于自学。
再来看,这个分数的及时反馈作用,到底是好是坏。拿到成绩后,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就被简单粗暴的评价了,定型了。至于学的这些知识如何应用,是否正确,没人在意。可能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学的某个知识是偏颇的,是有歧义的,但那之前,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的厉害,受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但是分数总是有差异,总会据此排出一个一二三四名。于是得到第四名的人就会郁闷,就会不舒服,家里人也觉得不好意思说。这样持续下去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那就是做一件事的好坏,一定要通过简单及时的方式得到反馈,就是“短视”。工作好不好玩,在于公司给多少钱我,不在意平台的大小,空间的大小。
还有一种致命的影响,那就是我如果考过第一明晚就一定要一直第一名,如果哪天考砸了,就会沮丧,心情低落,看谁都觉得谁在嘲笑自己,甚至会自我否定。这就是所谓的“玻璃心”,太在意一时的结果,输不起。这会对孩子将来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很难被扭转过来。
我们需要深思,尤其是家长,更重要的是学校和教育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