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朋友圈看到别人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今天飞去美国看阿拉斯加大瀑布,明天在欧洲看个蒙娜丽莎的画展,此时,你也许会心生羡慕,低头看看自己还坐在偌大的办公区的一个小小工位上为生活奋斗,心里会有点儿伤感。
当看到凌晨两点,还有人在发感叹,说自己创业艰难,每天都做加班狗,此时,你也许会心生担忧,害怕自己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永远看不到尽头,而别人的生活则充满了动力和前途。
当你参加了一个在线学习群、早起打卡群,你看到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小伙伴各个似乎都充满了力量,体内蓄积着用不完的精力,学英语、学新技能、学运营、学写作、学烘焙、学画画、学时间管理、学社群营销技能,你也许会感到不安,因为这么多人都在努力,而你使了使劲儿,没过几天,就又重回原地。
你不停质疑自己是不是太没有意志力,太没有生活热情,太没有拼搏的精神,生活暮暮沉沉,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于是,你开始焦虑,于是你决定从现在起开始行动,于是你利用下班的时候背英语单词,你利用周末的时间跑出去上培训班,你恨不得每天把空闲的所有时间都利用起来,只为拼出一个更好的自己。
此时,你可能会在朋友圈发个状态,然后附上一句话:只要选择前行,全世界都为我让路。然后你收获了一些好友的点赞,在那一刻你得到了一些满足。
可是即便这么充实和努力,你却发现自己每天依旧那么焦虑。你确实在给自己加油,你的确在马不停蹄地行动。可是你有没有空出哪怕半天的时间想想,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昨天偶然间看到一位辞职创业的大学老师开的微信号。她在文章中讲了一个案例:28岁的女孩郭衡,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的留学生,这位高颜值高智商的的学霸,最终却选择了自杀这条路。
这个女孩生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也许从她的博客中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她在2011年底放寒假前的英文博客显示:
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在短短的几周内,她先到科罗拉多滑雪、去阿根廷过新年、到南极旅游、回中国大陆过春节,然后又到新墨西哥州旅游及参加犹他州MIT校友活动。
在中学同学汪笑的心目中,她是一个特别活泼的乐天派。“乐观、坚强、阳光、向上”,是同学对她的评价。看起来,她的人生似乎是完美无缺的。
不管是她自己记录的生活经历,还是同学们的评价,我们都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女孩会走上不归路。因为在我们印象中,选择自杀的人多是生活中遇到重大突变,或者对未来充满了绝望,或是缺乏社交、性格孤僻的人,可是她都不符合上述的类型。
她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非常完美地计划每天的行程,业余生活也很丰富多彩,社交活动、外出旅游、运动健身,所有有益身心健康的项目一个都不少。可是为什么她会选择自杀呢?
微信号作者根据MIBT性格学说来分析,就是她做的事情与自己的真实性格和心理是相违背的,她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并非自己真心的喜欢,而是按照家人和老师的标准在做,也就是说,她成为了外人眼中“完美的人”,但是却失去了自我。
而环顾我们周围,这种失去自我的情况每天都在在很多人身上上演,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朋友圈状态。
有次跟朋友聊天,她说,看小苏的朋友圈,她生活得真是挺滋润的。我没说什么,只是笑笑。因为她口中的小苏,刚刚在前一天跟我抱怨过对工作多么不满意,对自己的室友多么看不惯,感觉日子很艰难,在一个小时的交谈中,她说出来的话满满都是负能量,全部是对现状的不满意。
可是回看小苏的朋友圈,内容不是晒出周末和闺蜜逛街吃饭,就是去看了最新的电影,或者在某个颇有格调的地方凹个自拍造型,根本没一点儿焦躁的情绪存在。如果不是她自己说,我也真的很难想象她现实中的生活会那么不堪。
从发朋友圈这件事来看,我自己之前有段时间也是重度患者,周末出去玩发好多张风景图,和朋友吃个饭先要把菜拍下来,还要修图拍照片,看了本书也要拍个封面,没事儿还整个自拍,而且每次发布状态之前,还得想想怎么把文案编写得更加生动。可是后来回头翻看自己曾经发布的内容,才发现发朋友圈最密集的阶段,也是我心态最焦虑的时间段。原来我有时候也不知不觉间在扮演着一个不像自己的自己。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别让战术上的勤奋 掩盖你战略上的偷懒》,瞬间恍然大悟。原来有时候所谓的充实生活,更像是做给别人看的一场秀,整个过程只是表现给别人看自己对待生活多么认真,自己学习多么努力,自己工作多么拼。可是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喜不喜欢现在的生活?这些统统都被默默藏在心里,被抛诸脑后,视而不见。不是有句话这样讲吗?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用演技骗别人的同时,顺带把自己也骗了。那种演过之后的空虚感和无助感,也只能自己来品尝。
看到别人在努力的时候,心智难免会受到干扰,也想快点儿开始追赶,也想要进步一点儿再进步一点儿,可是一味追随别人的脚步,匆匆忙忙地赶路,却容易忘记自己想去的方向,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有句话叫,慢下来,等等灵魂。当别人以为你过得很充实,而你却在不停焦虑的时候,也是自己该静下来,对生活进行复盘审视、做一些反思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