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条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施工组织设计,并保证合理的施工工期。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C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或5°C (其他等级公路),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4.2.1条不同公路等级的沥青的选用原则是:A级沥青适用于各等级的公路,适用于任何场合和层次;B级沥青适用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下面层以及以下层次,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的各个层次; C级沥青宜用于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的备个层次。
4.2.3条沥青必须按品种、标号分开存放。除长期不使用的沥青可放在自然温度下存储外,沥青在储罐中的贮存温度不宜低于130°C, 并不得高于170°C 。桶装沥青应直立堆放,加盖占布。
4.8.6 粗集料与沥青的黏附性应符合表4.8.5条的要求,当使用不符要求的粗集料时,宜掺加消石灰、水泥或用饱和石灰水处理后使用,必要时可同时在沥青中掺加耐热、耐水、长期性能好的抗剥落剂,也可采用改性沥青的措施,使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达到要求。掺加外加剂的剂量由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检验确定。
5.1.3条沥青面层集料的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并应与压实层厚度相匹配。对热拌热铺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沥青层一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2.5-3倍,对SMA和OGFC等嵌挤型混合料不宜小于公称最大粒径的2-2.5倍,以减少离析,便于压实(案例题:沥青面层厚度,除人行道外,沥青层的压实厚度不宜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2倍。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厚度不宜小于最大粒径的3倍,SMA等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厚度不宜小于工程最大粒径的2.5倍,以减少离析,便于施工和压实)。
5.6.3条摊铺机开工前应提前0.5-1h预热熨平板不低于100℃ 。铺筑过程中应选择熨平板的振捣或夯锤压实装置具有适宜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以提高路面的初始压实度。熨平板加宽连接应仔细调节至摊铺的混合料没有明显的离析痕迹。
5.6.5条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下面层或基层宜采用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上面层宜采用平衡梁或雪橇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中面层根据情况选用找平方式。直接接触式平衡梁的轮子不得粘附沥青。铺筑改性沥青或SMA路面时宜采用非接触式平衡梁。
9.1.1条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上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宜省略。气温低于10摄氏度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
9.1.2条根据基层类型选择渗透性好的液体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作透层油,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5mm (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基层)-10mm( 无结合料基层),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透层油的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要求。
9.1.5条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辗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
9.1.6条在无结合料粒料基层上洒布透层油时,宜在铺筑沥青层前1-2d 洒布。
9.1.7条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使用的喷嘴宜根据透层油的种类和粘度选择并保证均匀喷洒,沥青洒布车喷洒不均匀时宜改用手工沥青洒布机喷洒。洒布应符合本规范6.2.3条的要求。
9.2.1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1)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2)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3)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
9.2.2条粘层油宜采用快裂或中裂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也可采用快、中凝液体石油沥青,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所使用的基质沥青标号宜与主层沥青混合料相同。
9.2.4条粘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洒布速度和喷洒量保持稳定。当采用机动或手摇的手工沥青洒布机喷洒时,必须由熟练的技术工人操作,均匀洒布。气温低于10°C时不得喷洒粘层油,寒冷季节施工不得不喷洒时可以分成两次喷洒。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
11.3.3条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试验段铺筑分试拌及试铺两个阶段,应包括下列试验内容(修筑试验路的目的):(1) 检验各种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及组合方式是否匹配。(2)通过试拌确定拌和机的操作工艺,考察计算机打印装置的可信度。(3)通过试铺确定透层油的喷洒方式和效果、摊铺、压实工艺,确定松铺系数等。(4)验证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提出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和最佳沥青用量。(5)建立用钻孔法与核子密度仪无破损检测路面密度的对比关系。确定压实度的标准检测方法。核子仪等无破损检测在碾压成型后热态测定,取13个测点的平均值为1组数据,一个试验段的不得少于3组。钻孔法在第2天或第3天以后测定,钻孔数不少于12个。(6)检测试验段的渗水系数。(试验路完成后,需对以下主要项目进行抽样试验:其厚度、压实度、平整度、宽度、纵断高程、横坡度、渗水系数、沥青含量及矿料级配及其他项目进行抽样试验。)
B.7沥青混合料的性能检验指标,按照马歇尔试验方法确定沥青用量后,尚需进行水稳定性检验、高温稳定性检验、低温抗裂性检验、渗水系数检验和钢渣活性检验,因题中未采纳钢渣集料,所以检验内容是合理的。
补充:公路沥青面层级配设计应接照悬浮密实结构来进行设计。(1)沥青路面按照强度构成,可分为密实型和嵌挤型两种。密实型沥青路面要求矿料的级配按照最大密实原则设计,其强度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混合料的黏聚力和内摩阻力。嵌挤型沥青路面要求采用颗粒尺寸较为均匀的矿料,其强度和稳定性主要依靠集料颗粒之间相互嵌挤所产生的混合料的内摩阻力;而黏聚力则起着次要的作用。(2)按照沥青混合料网络结构中密实成分或嵌挤成分所占比例不同,沥青混合料的组成结构形态分为三种类型,即密实悬浮结构、骨架空隙结构、密实骨架结构。①密实悬浮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属于连续型密级配,AC就属于此种。这种混合料中含有大量细集料,而粗集料数量较少,且相互间没有接触,不能形成骨架,粗集料好像悬浮于细集料之中。这种混合料黏聚力较大,内摩阻力较小。②骨架空隙结构的沥青混合料,属于连续开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这种混合料中粗集料数量较多、细集料较少,因而形成了骨架,但残余空隙较大。这种混合料黏聚力较小,而内摩阻力较大。③密实骨架结构是综合以上两种类型的结构,属于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这种混合料同时具有较高的黏聚力和内摩阻力。
补充2:根据南方夏季的高沮气侯特点,改性沥青应采用A-70(针入度小)的基质沥青进行改性,以满足夏季高温稳定性的要求。30号沥青仅适用于沥青稳定基层。130号和160号沥青除寒冷地区可直接在中低级公路上直接应用外,通常用作乳化沥青、稀释沥青、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
补充3: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评价指标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来进行评价。试验温度为60°C ,。
补充4:测定沥青混合料抗剪强度,本方法适用于由三轴试验仪在规定温度及加载条件下,测定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本试验标准试验温度为60°C , 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其他温度。
补充5:沥青混合料拌和场地布置应远离居民区,其距离不少于1km。
补充6:沥青路面的黏层、透层、下封层不计厚度,现场取芯也不能检测其厚度。
补充7:车辙是路面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重复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以及结构层材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永久变形。
补充8:对于某一已知气候条件,影响车辙的外因主要有两个:(1)交通条件对沥青路面的影响有车辆荷载、轮胎气压、行车速度、车流渠化等。通常情况下荷载越重,轮胎气压越大,行车速度越慢,渠化交通的程度越高,将会大幅加快沥青路面车辙的形成。(2)气候条件对沥青路面的影响主要包括气温、日照、辐射、风、雨、地温等。主要反映在温度因素上,气温在25℃以上,路表温度在40℃以上是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重要外部条件。
补充9: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玻坏的现象:外部水分或降水进人沥青面层后,根据水滞留的位置情况,在大量高速行驶的车辆作用下,可能产生:(1)表面层产生坑洞。(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变形。(3)唧浆、网裂、坑洞。
补充10: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造成水玻坏产生的原因:施工导致沥青面层产生水破坏的主要原因有沥青混凝土本身的空隙率大、压实度不够和不均匀性、排水设施不完善、沥青混凝土本身抗水损坏能力不足、面层偏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