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县域或乡镇市场的春节营销,要抓住的是“土气中带着点洋气”。
这个核心就是:“土”是保留原来小城的传统春节气息,“洋气”是让回乡的人送礼不用犯愁。
这背后的驱动力来源于“人口流动性质”,小城里更多的是劳动力输出型城市。
一到春节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回乡人员。
那这就会带来两层梯进关系,第一是在情感上的诉求,第二是在商品上的需求。
具体怎么讲呢?
1、情感上,如果说一个从一线城市回乡的人,一下车,最能触动他们情感的是什么?
其实是他们对家乡的那种亲切和怀念。
那这个时候,你无论是做什么商业的,那要最要保留下的是在场景上的“本土气息”。
县城或者乡镇里,以前的春节都喜欢摆集市。
变成现在的商业活动,就变成外摆春节商品一条街,和店内还会形成一个红色春节一条街。
如果说有本土特色的春节元素,一定要保留并予以突出!
大的购物中心或者综超,一定要想办法外摆一条街。
县城商业体的一大特色,就是月饼外摆就是比内场好卖。这其实是顾客情感记忆带来的销售!
2、那商品需求,这就需要“洋气”了。
为什么呢?
在情感上,用熟悉的环境是一种距离上的拉近,但这些回乡的人,在一线城市里看到商品丰富多样,应有尽有,一旦用惯了,也就让他们对商品的鉴赏能力提升了,大白话说就是:变挑剔了。
想让他们再买回很传统的年货商品,自己偶尔尝尝可以,但很难列入他们的礼品清单。
比如:在很多的乡镇超市,还喜欢卖旺旺大礼包,但让回乡的人去买来走亲访友的,他们会觉得太“掉份”。
所以,在春节选品的时候,在小城里的商品的上新率、包装、品质上都要高。
这个叫“春节商品的快闪”,短时间内快速召集大量春节年货的新商品(不要害怕滞销),等春节一结束后,又快速的清退回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我们不要用老眼光看待我们的顾客。因为,用信息已经触达的共识(消费升级),已经通过商品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