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解读之一:“知……”的结构
以往解读这一段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误解!把“知止”当作一个词组来解读,这是错的。
《大学》这段的写作方式,有点西方音乐作曲的影子,充满了结构化。
如果,我们还原这句话的本来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知,止而后又定
知,定而后能静
知,静而后能安
知,安而后能虑
知,虑而后能得
借用“提取公倍数”的数学公式形式,把“知”字提取出来,这段话就成了这样一个乘法公式:知 X(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知”字后面不是一个“止”字,而是一整段话。
解读之二:作曲一样的写作结构
先用一种通俗的方法来理解一下作曲。
比如,1、2、3、4、5、6、7,只是一串正常顺序的数字,转变成声音,就是一种单调的正常顺序音阶。
作曲的时候,可以变化成:7、6、5、4、3、2、1,倒过来。
还可以变化成:7(6、5)、6(5、4)、5(4、3)、4(3、2)、3(2、1)
经过这样的变化以后,和声、复调之类的音乐就出来了。
《大学》这一段的写作,就有类似作曲的结构。
按照我们平时习惯的叙事顺序《大学》这段文字应该是“得”、“虑”、“安”、“静”、“定”、“止”。因为前一句有了“止于至善”,所以,后一句从“止”开始写,整个叙事的顺序就颠倒过来。
就好比,一楼(得)到二楼(止),中间有4级楼梯(虑、安、静、定)。
现在,一个人刚刚从一楼(得)走到二楼(止),对于这个身在二楼楼面(止)的人来说,TA身后的那级楼梯是“定”,在"定"后面那级楼梯是“静”,在"静"后面那级楼梯是“安”,在"安"后面那级楼梯是“虑”,在"虑"后面就是一楼“得”。如下图:
所以,这段话按照我们正常上楼顺序,应该是:
“得”、“虑”、“安”、“静”、“定”、“止”
不仅这一段的写作具有作曲一般颠来倒去的特点,《大学》第一章,整体上都有这种写作特点。
解读之三:”亲民“是个系统工程
《大学》的目标是为了让人达到“动态入定”的状态,而要达到“动态入定”状态的关键就是“亲民”。所以,“亲民”是个非常系统的工程,有着非常具体的结构、步骤与过程。
“得”、“虑”、“安”、“静”、“定”、“止”,就是“亲民”的结构、步骤与过程。如下图:
请大家牢记这张图!
解读之四:“得”到了什么?
“得”的意思,借助英语 get it 来认识,比较容易理解。
“得”:知道了“大学之道”这种方法,然后开始准备按照这种方法训练。就好比,这个人找了老半天,终于走到了“虑、安、静、定、止”的楼梯口一样。
通俗的说,就是得了“动态入定”的门道了。
解读之五:“慮”为什么用了繁体字
这个“虑”字,为什么特意用了繁体字“慮”字呢?
因为,这个字的真正含义,用简体字已经没法表达了,一定要用繁体字,才能表达TA的含义。
“慮”字上半部分是个“虎字头”,表示身体,下半部分是个“思”字,表示思考,结合起来,表示一种“在身体内思考”的含义,就是“内思”的意思。
我们前面说了,“亲民”的“亲”字是【向内感知】的意思,【向内感知】是大学之道的关键所在。而“虑”(内思)就是练习【向内感知】的具体方法。
解读之六:“安”的是什么?
“虑”是【向内感知】的第一步,练好“虑”以后,第二步就是练习“安”。
“安”什么呢?“安”的是意识!
“安”是对“完整的我们”中三层意识的控制。
我们处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时候,重叠结构人体上的两个意识起着主导作用,这两个意识在外界的刺激下以及前意识的影响下,是一刻都不停的。
我们随时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意识,让自己的意识停下来,会发现,我们的意识一直处在一种不安的状态中,是根本停不下来的。
重叠结构人体上的两个意识,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意识,属于“人工智能”式的意识,一刻不停地在那里东想西想,“人工智能”就是这种特点。而“真正的我们”(真君)的意识也受到TA们严重影响,也跟着东想西想。
所以,为了实现从第一套心智系统向第二套心智系统转换,首先得让这三层意识,由外而内逐步彻底安定下来。
解读之七:谁“静”了
在我们的日常用语里,有“静心”一说,“静”的就是心。
我们上面讲过,“思”字头下的那个“心”字,是“前意识与潜意识”的象形。
“静心”,在这一步的练习中,主要是指对“前意识”的感知与控制,因为在我们的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前意识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主要负责控制人体所有情绪、记忆、行为……
所以,要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必须要控制住前意识,否则,只能永远待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
解读之八:“动态入定”是怎么“定”下来的?
经过前两步的练习:
三层意识也得到彻底的控制,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有的意识都保持平静的状态,不动念。
心(前意识)得到了彻底的控制,不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动心。
这个时候,我们的潜意识就开始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就能做到,如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心”,是指“潜意识”)。我们就能做到,如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回顾一下这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