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门走了大约有150米,转身回家拿起了车钥匙。今晚约了朋友去吃日本料理,估计是要喝几口清酒的,就没有打算开车出门。150米距离被热浪击倒,没有勇气站在马路边叫车等车,还是自己开车去吧。至少可以躲避炎热,可以自在的抽烟,听歌。
提前一小时到了桐寿司,见了在行app约见我的张青。小伙子来自贵州仁怀,是个茅台酒的经销商。他说自己特别爱吃,可总是吃不明白,通过在行约我,想请教吃的问题。我说,吃上面我也没弄明白呢,这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事情。此生有涯,知无涯,世界那么大,风味食物那么多,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精力、体力,你又能走多少路、了解多少风味呢?我们大概也只能是总结有限的经验,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并用它指导解析我们的吃喝,大致可以得到有限的明白吧,这也只是人与人之间相比较而言。
任何事情要想了解的比别人多一些、深入一些,就要在这个领域多花些心思,多投入一些时间,有意识的关注、分析、总结相应的经历和概念,积累经验总结提高,坚持一段时间就一定有收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大董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吃过好的才知道什么是不好的。这是经验积累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然就有的下意识行为,因此多吃多看多想多总结,兴许可以在吃上面明白一些。
在桐寿司吃饭时和潘先生聊天,听他介绍桐寿司菜品设计的一些理念。潘先生掌管下的桐寿司,在京城高端日料餐厅中特点明显,一些菜式的口味要比日本当地的重一些。对此,潘先生解释道:从日本选购的食材到北京经历了万水千山,食材新鲜度总会打些折扣,如果还按照日本当地的口味习惯料理,北京的客人很难享受到东京的口感和味道;味道感觉是培养出来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时间的同样经历才能让味蕾对鲜度和口感有明确的记忆,日本人自幼就是这个环境,而中国人不是,尤其是北方人。高级日料进入中国年头不多,多数人对日本料理的味觉习惯还在培育过程中,可是中国人又喜欢菜式香口,味道有冲击力。基于这几方面的因素桐寿司的出品做了相应的改变,对中国人的口味习惯做了让步,口味要比其他一些高级日本料理店重一些,食材配搭上会强调冲击力,这样就让桐寿司的风格与其他日本料理店有了区别。这种改变利弊得失现在还难以给出结论,不错的生意也许可以说明有不少食客认同吧。
这是一个轻煎金枪鱼大腩寿司,里面除了米饭还裹着冲绳的海胆。一口下去,大腩油脂的香气和海胆的鲜甜先是冲撞然后融合,形成爆炸般的味觉震撼。幸福感、满足感油然而生。
金枪鱼大腩刺身配上黑松露丝也是今天一个全新的体验。日料小公主包着对这道菜赞不绝口,对比大腩与黑松露片的结合,丝的味觉感受更舒服,香气更足。
加了三文鱼籽的蟹肉饭
菜单是手写的
其他一些菜
回家看球,和女儿商量着下注,我赌法国2:0秘鲁,女儿下法国赢球。结果我输了,女儿赢了。很多年没赌过球了,基本上已经不懂了。今天是陪着女儿一乐,偶一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