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短片《后浪》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反而舆论评论很有意思,就借评论说说对这部片子的理解。
负面评价主要就两种:
第一种:我为什么没有"被代表",我虽然只有25岁,但我的生活很丧的,我周围的年轻人也丧的不要不要的,为什么视频里看不到我们这些社畜的影子呢,全是小破站的up主啊,这不真实。
第二种:打电竞、玩乐器、穿汉服就能代表奋进的青年了吗,NoNoNo,以偏概全,我们青年不是这个样子的。
不管多么长篇大论,辞藻华丽,又或是老阴阳师法力无边,说来说去内核就是这两个意思。
然而,朋友们,这可是B站出品宣传片,B站花了制作费用和宣传费,搭着人力物力,如果它不能代表B站的up主们,那它还要干嘛呢?
难道只有社畜才是年轻人?
当然可以从社畜视角拍一部,有人愿意看吗,非得要比惨?
如果真想看这种类型的,可以找找我国x代电影导演的一批国外获奖作品,比这深刻多了,一个短片内容太少,他们可以用2个小时教你什么才是落后、愚昧、苦闷、丧。
反正我不希望被人用这种视角给代表了,如果“被代表”,我宁愿自己是“后浪”。
活的精彩是个本事,看得见的精彩背后是看不见的付出。
你说我也付出啊,我怎么不精彩呢?
我想起一个前同事前两天跟我吐槽,“工作十年了,但我觉得我现在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就能做”,言语之中透露的是不满和无奈,委屈了。
我劝他说,你感激自己还上过大学吧。
除此之外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给你更有意义的工作、更大的权力和责任、更丰厚的回报,你行么?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和枯燥,你的努力不能让水平有本质提升或者实现阶级跃迁,那努力混个温饱就很正常,什么是本质提升,从搬砖工到包工头再到房地产大亨,这是本质提升和阶级跃迁,虽然都在一片工地上忙活,但各自的能力、资源、头脑,决定了你的位置和回报,当然也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看他生活如此精彩,他绝非凡人,其实他们只是更努力的凡人,又或者说更会努力的凡人罢了。
即使你不想如此精彩,知足常乐,也没人管得着,那就有点幽默感,包容心强一点,你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跟你一样丧吧,这样是不是也不太好。
我在22岁的时候想学滑板,但感觉自己岁数有点大了,怕摔摔打打的骨头吃不消,于是我搜了一个问题“22岁玩滑板,是不是老了啊”,有一个回答很有意思“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老了”。
年轻是啥,年龄是决定年轻的唯一因素吗,你25你就年轻,你35你就不年轻了?
绝对不是。
年轻是种状态,这部片子全程都在描述这种状态,并不是说穿汉服、打电竞、玩极限运动,搞搞标新立异就是年轻人,你可以认真的看完一本书、坚持学习一个乐器、充满信心的参加一次考试、带着激情完成一项工作,都可以进入年轻的状态,“in the zone”。年轻本应就是昂扬、充满希望、奋进的,甚至无知者无畏都成。
这是一道短片阅读理解题啊朋友们,以上标准答案赶紧记下来。
如果你确定自己无法接受明快的色调、积极的态度、排斥学习的心态,充满自怜自爱,有可能你已经不是“后浪”了,我有一个建议:
你把自己当成何冰,再看一遍。
是不是感觉舒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