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这个词熟悉到不能再熟悉,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重复这样的记忆和动作;但是,恐怕也有好多人与我一样,没太懂这四个字的含义。
今天把它重新排列为——听读写说,逐一唠叨
听:被动接收信息
启用感官系统的耳朵,声音进入我们的脑袋,形成印象,我们自然会调取既有知识形成对比;如果对听的东西没有经验,会茫然,这取决于听的意愿有多强。
总体来说,听是被动的接受声音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音乐APP太多了(QQ音乐、网易音乐、虾米音乐)、听书听段子的也不少(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等)、听精华摘选的(得到APP),等等。活在这个时代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想要什么都可以有。
读:被动接收信息
广义的读包括有声和无声,一般在成人世界理解的读书都是无声的,否则像是违反了社会道德一样,很奇怪;但真的,读出声音,也未尝不可呢,下次试试看?这样才是读的本意,通过朗诵让文字发声,再次传导给自己,形成双重记忆和思考。
如果把读狭义的理解成“默读”的话,读跟听就很类似,也是信息接收的方式,不过是用眼来替代声音,但会比较主动,至少书是自己拿着的,想翻到哪页就翻到哪页。读书的产品也很多,比如微信读书、Kindle、多看,等等。这些产品已不至于读书本身了,增加了交互功能,其实超越了读这件单纯的事情,是好事也是坏事。
写:主动传达信息
写文章、写剧本、写小说、写论文、写策划案,写的基础是沉淀,目的是总结、宣导,更深层的目的可能是自我提升或者传道授业解惑?不一而足,但信息的流向都是从由内向外的,有一个输出的产物,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个剧本,也可能是一篇策划案、一个饭桌上的段子,也不排除是一篇宝宝的炒作。当然,也可能是单纯的在写字,不管是端正的习写书法还是胡写一气都是写,写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
写,是有基础的,不是谁都原意写,更不是谁都能写出东西,比如我现在就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写的第一个基础是有知识、经验、有沉淀,第二个基础是经历过思考,有观点、有立场,第三个基础是懂表达,有逻辑。写,区别于简单的评论。
写的平台随手就是,但目标终归是不一样的。早起,写日程计划,可以在手机日程表上;晨跑完毕,发个朋友圈,贴上几张汗水照,手机微信就可以完成;看完一本书,回忆一下主体内容,写个读后感,简书上就不错;客户需要广告效果,冥思苦想三天三夜,在PPT上绣出三朵花。
说:主动传达信息
说的目的是让别人听(当然也可能对自己说),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或者表述一件事情,与听和读来讲,这是决然不同的;在说之前,如果说的人真的想达成目的的话,TA一定要思考清楚几个问题:说什么、对谁说、为什么要说、怎么说、什么时候说。
如今说的形式非常丰富,目的各不相同,说相声、说段子、说文章、说书、演讲、开会,太多了,甚至有人通过直播来说,已经变成成表演“艺术”了;说的平台也很多,可以对比“听”,因为说的对象是听众,想想大学时代人手一台的收音机就忍不住给电台点个赞。
但不管如何,说的前提是诸多准备,是基于对事物、观点的深度理解和整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即使是即兴演讲这样看起来毫无准备的场景,也是长久积累具备的能力导致的。并且往往是,说之前有写的动作,有“稿子”,哪怕是“腹稿”,预则立,不预则废,道理永远都是这样的。
小结
听读写说,其实概括起来都是为“学”,不是自学就是他学;
我们学着活命、学着挣钱、学着玩耍、学着爱与被爱、学着如何面对死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哲人思辨悟道,践行者用力活着……
然而对于大多数与我一样的众人来说,如果能正确地利用上面这些看起来再常规不过的方式学习的话,一定会惊喜的给自己多点几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