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群里跳出一家长怒发的消息,说的是自家女孩子被同班男生扇了耳光。消息一出,没有家长发表回应。于是这位愤愤不平的家长又言语恳切地发了一条,再次说明已不止一回被该男生挨打了,最后提出希望出手打人的孩子家长能够好好管教下。
无奈的是群里一直静悄悄的,大伙好像都说好了似的,谁也不出声,这位家长就好比自弹自唱了一场独角戏……
我的内心是理解这位家长的,孩子被扇耳光,提到小脸蛋都被打肿了,怎能不心疼!再思及打人的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一出手就掌掴他人,真是“不简单”。他的背后是怎样的父母亲,他日常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以至培育出这么一个“身手不凡”的孩子!
正在我思忖的间隙,忽然当事人的家长有了回应。她说道,自己刚才忙着没翻看手机,脸肿胀用冰敷,不要用热毛巾。之后是站在自己儿子的立场发言,表明自己孩子没有下狠劲,也是对方女孩子先动的手……
消息一迸出,受了欺凌的孩子家长立马就回了下句,想来是一直在等着这场“谈判”的。
“你家儿子是那种平常碰都碰不得一下的角色,我家女儿路过操场时不小心碰到他的肩膀,就立马被扇了耳光,脸红肿了家里老人心疼,我才上来说几句。希望教育下你家孩子,下手有个轻重。”
“孩子玩闹动手是常有的事!希望我们家长不要插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好吗?”对方明显地不甘示弱。
你一句我一句的刷着消息,两位家长心里都有不平之意。
最该发声的班主任终于发言了。
“某某家长,请不要再继续这个话题了!孩子们我都已经当面教育过了。”
……
一片沉寂之后,有个家长不识相地发了一句。
“是该好好管教管教了!我家孩子之前也被他扭青了手臂。”
看来这位男生真是班级里的“害群之马”了。而这样一位动手动脚的孩子,连老师都轻易的放过,没有一丝惩戒,只是口头上的惩罚。
教师的职责本是教书育人,让人明晓事理。这位老师在孩子受到掌掴的重创后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实在不妥当。应该对动手的学生施以惩诫,待到家长过来,当着他父母的面一同教育感化他。让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让他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才能防范他下次与同学打闹时候不出重手。
所以,老师的态度尤其重要。其实,在孩子们的内心往往对老师是畏惧的,因为在小学生的心里觉得老师是神圣的,权威性的。很多家长苦口婆心都无法教唆好的孩子,一到老师跟前,只要稍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就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初衷。
遗憾的是,现今的社会,教师们都拿着那份阳光工资,鲜少再见勤恳园丁的身影。
良好的教育,惠及一生。首先,我觉得无论怎么样-----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位男生都不该用扇耳光来对付该女生。
“男人不该打女人”,这点在年幼的孩子身上也应该从小灌输教育。
说到底还是父母教育问题,一个从小身受良好教育的孩子,是不会随便对同伴下重手的。除非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打骂、掌掴、恶言相向是常事,已是见怪不怪,自小就耳闻目染,已然养成恶习,使得一到集体大家庭中,一遇到不称心,就出手伤人。因此,该引以自责的是孩子的父母,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错失在哪里,而不应该一开始就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来思考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只会助长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凌弱小,时间一长,造成性格执拗孤僻,难以合群。
当然,我对这位男生没有偏见,因为我们素不相识。但我着实怜惜那位挨了打的女生,脸上红辣椒似的,一直哭着回到家……
或许今晚在梦中,她都很难安睡,脑海里一直重播着被欺凌的画面……
期盼普天下的父母以身作则,以一颗善心来教养子女,也祈愿教育界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培育出祖国万千花朵,桃李芬芳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