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观点来自于 说“知识就是力量” 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一1626年),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培根随笔》、《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培根是耀眼的少年天才,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
培根作为哲学家有两大贡献:
第一方面是对传统研究的批判,在科学与哲学方面皆是如此;
第二方面,他认为要建构有效的知识,一定要先打破四种假象。
培根谈到人的理智会有很多阻碍,最大的障碍就是感官迟钝、无力与容易受骗。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思维也跟着停滞下来,感觉容易带来错误,不够可靠,所以思想不能受感官的影响。
同时,理智也容易受到感情和意志的干扰,
比如你盼望为真的东西,就容易相信它。查理芒格也说过,人希望什么,就相信什么。
你拒绝困难的东西,因为你没有耐心去做 。
拒绝显而易见的东西,因为它们会限制希望
对熟悉的朋友的意见的尊重,对权威的崇拜,而拒绝真正有益的知识等等
理智因此受到了干扰。
培根指出扰乱人心有四种假象,也可以称为偶像
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假象
种族假象
种族 是指 人这个种族,它的来源是人的天性,属于人类种族所造成的问题
人所知道一切,很多都是以人的感觉为万物的尺度,而不是以宇宙的尺度为依据
理智就像一面表面不平的镜子,它不规则的接收了光线,把自己的性质和事物本来的性质混杂在一起
使事物的性质受到扭曲。
因此就会产生疑问,人类所见的就是万物的真相吗,里面可能掺杂了很多人类的成见,在主观层面更为明显,比如价值观。人作为衡量万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对万物来说就是一种扭曲。
洞穴假象
洞穴 所指的是个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洞穴里面。取自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培根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以及后天所受的教育,跟别人交往互动的经验,并且由他所念过得书,所崇拜的权威所得到的一些启发,再加上个人的印象和成见,都是构成个人的洞穴的重要材料。
人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变化不定的东西,有时候很容易受到各种机会的支配,容易先入为主,比如有些人从小听过 人性本善 或者人性是恶的,他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摆脱这样的观念。
市场假象
市场 是人与人交易的地方,人们在此彼此交往,在市场里交汇互动,人的交汇互动是通过言语来往的
而言谈使用的语词,它的意义是根据一般人的了解所确定的,而往往不同人的了解会有一定差异,语词在强制及统治我们的理智,让一切陷于混乱之中,也使人陷于无数空洞的争辩与无聊的幻想中。大家依靠话术来造成某种效果,让自己所经营的东西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首先就要一个人去澄清他使用的概念,要不然就会造成培根所说的市场假象。市场里面有各种传闻,开始恐怕是简单的误会,最后变成天大的笑话。以讹传讹的事情,积非成是的问题都很严重。这就是市场,人云亦云,道听途说造成的困扰,不胜枚举。
剧场假象
剧场就是像电影院一样,别人演戏,我们来看。在培根看来,许多哲学教条是由错误的证明方式移植到人们心目中。许多流行的学说与体系,不论古代的、现代的,都只不过是舞台上的戏剧而已,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来表现他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除了学说体系之外,还有各种“传说”,由于轻易相信而接受的,包括许多科学中的原理与公理都是如此,这些都算剧场假象。
比如那些迷信的与神学的各种混合的说法。只重视经验学说的人,以及那些预先有了结论才进行推论的实验结论。
事实上很多都是出于主观的假设或预先设计的内容,让你看到人生从生到死像一出戏一样,最后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检验,跟实际的人生是脱节的。
四种假象对于理智都有很大的伤害,个人认为剧场假象对人有更大的伤害,很多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是对的,因为很多都是假设出来且不可验证的,他们往往和生活脱节。而我们活在当下,不是活在想象中,我们需要一个能让我们更加真实且充实的活着的 精神指引,而不是逃避当下,寄望于他人和外在的或者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是自由的,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学会自己思考,不去坐井观天,人云亦云,盲目崇拜
——部分摘自《西方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