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人类简史》翻译过来不久,我就在“罗辑思维”等平台的推荐下入手了这一本。
读罢,认知完全被颠覆。
时隔数年,而今天,读了2天共7小时40分钟(还没读完),一边看一边思考,不敢读得太快,也再一次被惊到。
萦绕在我脑子里,挥散不去的,就是“故事”两个字。
如果我生在中国古代,我应该对帝制深信不疑,皇上就是莫大的权威,意味着天下尽在统治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如果我生在某个丛林的原始部落里,如果我生病了,可能会去祭祀拜神,请求神灵饶恕我未知的罪过。这样我觉得没什么不妥,大家都是这样的,都信。
如果我生在欧洲基督教家庭,我可能对上帝深信不疑,信仰着无上的主创造了一切,我一生都要信仰他,服侍他,向他祈祷。《圣经》就是这么写的,我的父亲母亲、周围人都相信。
形形色色的故事,充斥着古今中外的历史,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的思想,根深蒂固。
有罪的人,向教会买赎罪券就可以涤清罪恶,获得主的原谅。
在现代,纸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任何合法的东西,只要我持有地更多。可是为什么它会这么有用呢?因为大家都觉得有用,大家都相信。
可是印钞权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在历史上也发生过纸币变得一文不值,民众家里的钱,账户里的钱,瞬间变成了废纸。
身外之物还尚可舍弃,可是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呢?
因为教皇的一句话,无数男儿参加十字军东征,即使战死沙场,也被告知能飞上天堂。
类似的,在《雷神4》中,女雷神离世,最终她的灵魂来到了“英灵殿”和历史上无数为阿斯加德战死的战士接受后世的崇敬。
这都是故事,都是想象的,虚构的。
可是故事的力量太强大了,人们不自觉地就信了。因为如果不信,可能很难生存下去。
如果我早一点读尤瓦尔赫拉利的三部曲,可能不会选择现在的职业。
肯定会更偏重于家庭,和个人自由。
但是——
这就是我想要的么,还是这个社会带给我的观念呢?
因为这世界上,现在确实是自由人文主义占优势地位,影响着全世界的思想。
如果我是太平天国中的一个农民,我应该不会想着解甲归田,而是拿着武器,跟着“王”搞运动。
如果我生在埃及,是一个搬运石块的奴隶,可能我心中充满着对法老的崇敬,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自由的念想!
这本书还没读完,就已经开始有“人间清醒”的赶脚了!
但自身也深切感觉出被各种故事裹挟着,在人潮中被推着向某个方向。
踮起脚尖,跳出故事来看故事,落下脚尖自己正是故事里的人。
怎么面对充满虚构故事的世界?
作为一个渺小的普通人,我认为只能去顺应它们,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例如,不要为虚构的故事,或者不同故事的冲突而犯十字军青年们的错误。
(这是一篇头重脚轻的文章,自己还不能驾驭这个话题,等读完3本书再来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