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在看到朋友圈一篇转发的文章:《对不起,北大毕业的我还是失业了》,作者据说是一位怀着编剧梦想的北大中文系毕业生。
北大、中文系,金光闪闪的五个字。这所全国第二牛逼的大学,中文系排名全国第一,从这里走出过很多至今仍然闪着亮光的名字。
北大中文系毕业,又怎么会失业?
细读完才发现,作者描述的更多是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无奈:
我们这群人是去改变世界的,不是去适应世界的。
这世界变化快,我有些看不懂:
北大的毕业生,刚出校门就可以改变世界?
就凭北大的光环加持?
这篇文章下的留言中,点赞最多、排名第一的是这样一条:
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秋招期间,借着一张北大文凭,是可以让HR在三千简历中只取你这一瓢,光面试机会这一项,已经甩开了其他学校毕业生N条街。
但,机会来了,能不能抓住抓牢,看的可不全是一纸文凭,文凭之外的硬实力体现在哪里?
考取北大不容易,但不太可能一劳永逸。
作家阿忆说过: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同样,大学也从来都不是教你找工作的:
现在很多大学的实践课程和技能教学课程,在十年前就停止了更新。这种课程设置和教学节奏,注定落后于瞬息万变的职场要求。
大学学的不用,用的不学,成了很多毕业生自我调侃的口头禅。
其实,大学文凭不是没用,它至少可以让你多一些选择的权利。但前提是,你是否充分利用好了这一生中最难得的四年?
有学生在后台留言问我:自己在大学里没有学英语的环境,该怎么办。
我举了身边优秀同行的例子,告诉他学好英语的好处。
学习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是反人性的,不可能觉得舒服。你以为你是在学习,更可能——你只是在假装学习:
学习,不是翘着二郎腿坐沙发上看几本书,那叫休息;不是你每天朋友圈的打卡刷屏,那样的你,只是被裂变营销后的活广告牌。
自己是否真的努力了,请拿结果和实力说话。
北大的文凭只能算软卧,下了车,一样得凭实力找工作。因为:时代不接受躺赢。
这时代变化快,经济寒冬不假,但近期仍然能够看到华为翻盘的好消息,再对比负债202亿的金立,只有一声叹息:
任正非和刘立荣,这么快,就成了两个不同群体的极端代表。
大学的光环会褪色、父辈的资源加持会减弱,但只要自身实力强悍,稳扎稳打往前走,三五年后,你一定会感谢当初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弃努力的自己。
世界抛弃你,连声再见都不给你机会说。
对那位前文提到的北大毕业生,也只能说一句:别矫情了,北大不欠你的,你工作好不好和学校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