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几度轮回,光阴几许春秋,我记忆中老成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小石巷子、青砖碧瓦。
然而认真品味起来,却是恍惚间便已经丢失了许多。
牙牙学语的幼童已经长大成人。
老胡同的那颗梧桐树也变得枝繁叶茂。
一切都变成了熟悉的陌生。
只有巷子口的香气一如既往,任凭时间冲刷也从未改变。
古家奶奶已经很老了,面上带着时间留下的沧桑,连带着她做的蛋烘糕,一样的沾染上了时间的气息。
醇厚,悠长~
整个青石巷子从头到尾都飘荡着淡淡的烘糕香气。
鸡蛋、面粉,加上古家奶奶的手,平凡的食材散发出了不平凡的光彩。
我不知道古家奶奶的蛋烘糕做了多少年,从儿时的记忆到现在,巷子口的香味一直没有断绝过。
古家奶奶的儿子很有出息,但是她却不愿意跟着她的儿子走。
她说:“我走了,这个摊子就没有了。”
我知道古家奶奶的意思,她走了,就没人做蛋烘糕了,或许蛋烘糕还在,但青石巷子的香味,是肯定不在的了。
简简单单的手艺,但却没多少人想做了。
或许不久,就要湮灭在岁月长河之中了。
一辆老旧的小推车,上面用几块玻璃围成的明档,简简单单,无遮无掩。
有几个不过巴掌大的小灶,上面放着凹底铜锅——那是做烘糕的工具。
另一边摆放着些许瓶瓶罐罐,里面装着红白糖、香辣酱、沙拉、红豆等等的作料。
随着长久的使用,就连这些不起眼的小工具也沾染上了年岁的气息,透露着一股经由时间沉淀的古朴。
鸡蛋和面粉以及红白糖按照一定的比例调制成面浆。
黑白芝麻、核桃仁、八宝等等的零嘴在古家奶奶的手下,被一根擀面杖碾压成甜馅。
然后开大火,将凹底铜锅放在小灶上烧的通红,刷上一层薄油之后将面浆倒入铜锅,忽上忽下的抬动,来回的摇晃,将面浆铺展均匀。
古家奶奶笑着说:“蛋烘糕最重要的就是烘烤了,火大了会糊,活小了会粘。”
我不太懂各种的细节,但我听得懂古家奶奶话里的意思。
蛋烘糕很简单,但是要做好,很难。
古家奶奶已经很老了,身形有些蹒跚,但是一举一动都很有调理。
她面上带着自豪的神色告诉我,这青石巷子,伊始做蛋烘糕的人很多,但都做的不认真,只有她做的最好吃,最后也只有她做了下来。
我拿着手上金灿灿喷薄着香气的蛋烘糕温和的笑了笑,轻轻的咬了下去。
入口之处,满是甜蜜,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