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家人偶然上山采了野蘑菇,做好以后却担心有毒不敢吃。于是他们找来自家的狗试吃。当他们看到狗吃完没事,还欢快地跑出去时,就把剩下的蘑菇吃个精光。可没多久,邻居突然找来说狗死了,这可吓坏了他们。就当这家人陷入绝望的时候,又发现狗其实是被车撞死的……
他们觉得虚惊一场,于是放松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日常逻辑并非正确。在问题面前,如果感情用事,用主观思维代替客观分析,很容易掉入思维陷阱。
然而,吃野蘑菇的一家人因此平安无事了吗?
No,故事才刚刚开始……
全家人卒。
为什么?
因为前面刚提到,不要掉入思维陷阱。
关于全家人卒的原因,有几种推理,首先可以依据思维方式中的垂直思维,即让我们从一个点开始,跟随严密的逻辑一步步往下推导。
全家人卒=蘑菇有毒未及时发现。
可能原因如下:
1,狗之所以被撞死,是因为当时毒性发作,肢体不灵活,导致没有及时躲避车子。
2,蘑菇的毒性没有散发那么快,导致狗的毒性还没来及发作,便被撞死。
而如果从水平思维,即以非直接、非传统的方式或者显然非逻辑、非一步步推导的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什么全家人卒?
1:一向温和老实的邻居,因为这家的男主人和自己老婆有染,借机报复,策划了这起看似意外的案件。明知蘑菇有毒不去劝阻,赶在狗毒发之前,找人将狗撞死,造成蘑菇无毒的假象。
2:因为让人类忠诚的朋友狗狗以身试毒,激起了当地狂热爱狗分子的愤怒,错手将这家人杀死。
答案仅仅这些吗?远远不够。
比如为了悼念狗狗,在家里点了蜡烛,结果半夜蜡烛倒掉将窗帘引燃,家中失火,最终无人生还……
虽然上述假设有些残酷,但是让吃野蘑菇的一家人丧命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我们上文多次提到的:他们掉入了固有思维陷阱。
陷阱一:在遇到问题时,习惯性被自己情绪牵着走。
因为狗被作为试毒对象,所以最初听到狗死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认为狗被毒死,因此恐惧到极点。而得知狗是被车撞死之后,又彻底放松下来。
他们因为情绪原因,忽略了考虑问题的初始因素,即在那个情况下,狗被撞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陷阱二:对邻居贴标签,影响客观分析。
如果这家人能有意识的思考,综合各种迹象,便可以分析出邻居当时的条件和面对的情况,导致他有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因此便不会轻易相信邻居的话,被邻居干扰。
所以,如果吃野蘑菇的人,在得知狗死之后,能摆脱上述两种思维陷阱,进行客观,理性分析。或许就能发现其中原委,继而争取最佳治疗时间,免于一死。
这就是卡尔·诺顿在他的《隐性逻辑》一书中提到的隐性逻辑的力量。打破固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做出更好的选择和判断。
这样就够了吗?
No……
如果你真的学会了隐性逻辑,就会发现,想要避免因野蘑菇而死,最好的办法是:不吃。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很会思考,善于分析,做出各种避免被野蘑菇毒到的方案,便能免于一死。其实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将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
有些时候,答案在做出决定之前,就已经得出了。
毕竟野外的东西不要随便吃是基本常识,不是吗?
综上所述,路边的野蘑菇,最好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