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朋友微信转来一文,详解一对父母为了孩子上学,历尽艰辛换学区房的故事。
在发生昨天的事之前,我对学区的认识,仅限于教学方式、老师素养、学校硬件的区别。虽然也有人提醒过我,生源的区别很重要,菜市场家庭的孩子和白领阶层的孩子不一样。但彼时,我还认为这是偏见,我自己就是农村出身,父母都是地道农民,可我认为无论在哪方面,我跟别人都没有区别。
直到昨天。
下午放学后,很多孩子聚集在小区中心广场玩,一位爷爷买了十个煎饺送给孙儿吃。小男生接过来很兴奋,大喊一声“谁要吃饺子?!”然后拎起来飞跑,我闺女和另外几个孩子跟在后面追,边追边喊:“我要吃!!!”我在一旁看得开心,这种不管熟不熟悉见着好吃的就上的快乐,也只有小朋友才会有吧。
跑一圈停下来,孩子的奶奶协助着分了饺子,闺女站在一旁,奶奶大概是看我闺女不太眼熟,最后剩一个分给了我闺女。一边抬头跟我说:“这爷爷也真是的,就买十个,太少了。”我嘿嘿一笑,又去买了十五个来。考虑到晚上都要吃晚饭,也不想多买,而且小朋友们的手基本都灰扑扑的,没法洗,想到他们要手抓饺子,心里有点膈应,还是少买一些吧。
等我买回来,小朋友们又一呼而应围在我身边。大部分孩子一边说“我要吃”,一边就站在旁边静静等着我分发。只有一个孩子(姑且叫A),气喘吁吁地一下蹿到我身边,话也不说,直接伸手进袋子抓了一大把,大概三四个。我分完一圈,袋子里只剩四个,我闺女正在吃一个,她的好朋友却还在纠结手没法擦干净的事,没吃上。我低着头去把袋子一分为二,好让俩人手拿着袋子吃,这时又感觉到身边一股热气袭来,刚才那双有力的胖乎乎的黑手直直伸进袋子,我心下不爽,直觉又是A,抬头一看果不其然,他嘴里塞得满满的,手里还拿着一个,我说:“不行,你还没吃完。”这样的语气也就是平时拒绝我闺女的语气,如果是我闺女,她肯定会停下,换了我闺女幼儿园同学,也都会停下。可A却像完全没听见,他更使劲地向袋子里抠,一下又拿走了两个。我一下很蒙,心想这孩子怎么可以这样?!
这时,只感觉眼前移来一个白灰色的小身影,随手一扬,一把沙子直冲A的脸撒了过去,A的眼里脸上全是沙子,哇一声大哭起来,嘴里的塞满的饺子呜哩哇啦全掉地上,手里拿的也扔到地上。我手里没水和纸巾,就抬头找他妈妈,一面告诉灰衣服男孩,不可以撒沙子。灰衣服男孩解释说,A刚才一直用脚踢他。我来不及跟孩子分辨是非,只顾着四周张望有没有妈妈走过来,望了好几圈,终于听到一个声音“是谁撒你的啊?”一看,是门口包子铺的老板娘,怪不得这孩子有点眼熟。A嘴里发出一串音,孩子妈立即猜出了人名,嘴里一边重复确认,一边赶紧用水和纸巾给他清理干净,原来撒沙的那个孩子是A幼儿园同学。清理完毕,妈妈带着孩子离开,纸巾随手就扔在了地上。
我的心像被揪住了一样难受。没有任何顾虑地抢、伺机报复、乱扔垃圾,这都是暴力,为什么明明那么柔软可爱的小面庞,做出来的行为却这样让人难过?同在一个小区,我闺女上的是一个巴学园理念的小众幼儿园,那两个孩子上的是小区私立幼儿园,我在闺女幼儿园里从来没见过这种情况,难道真是幼儿园的原因?
可是不对,我也见过这个私立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有的也很彬彬有礼。幼儿园老师的教育肯定有区别,但若把孩子的行为差异完全归结于此,是不科学的,我更相信,家庭教育在性格养成中占最重要的戏份。
我望着包子铺母子俩平静离去的背影,深深叹了口气,弯腰捡起地上的两片湿纸巾,送去垃圾桶。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孟母三迁的佳话流传,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大概都在想,一定要远离做出这些行为的人,第一步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好学区。
的确,搬到一个都是高知分子家庭入学的学区去,接触的家长都有共同的话题,我们不会聊打架、报复,聊的是人工智能、世界地理,孩子们聊的不是辣条、鸡蛋灌饼,而是迪士尼、日本、乐高、机器人,他们解决争端不是吐口水和骂脏话,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可是,同在一片天空下,那些人性里的阴暗,真的是一个学区就能从此隔离的么?
也许有些人,通过学区的改变,从此一路攀登,名校、名企,接触的都是尖端人物,但还有很多人,最终走向普通。普通人要去逛商场、公园,要旅游,要去到各个公共空间;做公务员要接触平民;创业要招聘员工;买菜要接触菜场摊主……哪里能真正隔离呢?
而在另一个维度,高知和菜场真的是决定品性优劣的本质存在么?高知杀人作案手段残忍的例子不少见,大字不识的菜市大妈品格高尚用行动写出哲理篇章的也不是没有,虽然在概率上,贫民窟出问题儿童的几率更高,但我们并没有那么极端的环境,人们大部分在正常生活。这些现在做出不文明行为的孩子,长大后也多半不是非常恶劣的问题成人,而是一个个有些小缺点的普通人;现在举止文明的孩子,长大后也一定不会是事事处处都完美的人。
与其逃离,不如面对。因为我们都一样,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分子,不是一个人、一类人的问题,而是裹挟在发展洪流中,必然存在的人与人的不同。不止是中国,在发达国家也一样,有行为举止高雅的,也有粗糙暴力的;有举止高雅却犯罪的,也有粗糙暴力却温情的。
与其告诉孩子“你不要跟那种人玩”,不如告诉孩子“人的行为本来就会不同”。我们要做的是,怎样避免文明被野蛮伤害。比如孩子抢东西,如果文明地用语言制止,开始肯定不管用;有孩子打你,你文明地用语言制止,也大抵受伤在先。怎样才能在坚持文明的同时,保护自己免受不文明行为的伤害?
更进一步,怎样才能让孩子理解到,行为不等同于人,不能因为一种行为去判定一个人好坏,给别人贴标签?有不好的行为,但真的有彻底不好的人吗?人和人难道不都是一样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好人所有的行为都好么?坏人所有的行为都坏么?并不是。
相比于费心费力给自己脱层皮地去换学区房,可能带孩子在生活中领悟生活,这些对我更重要。因为,没有真正的世外桃源。也可以说,世外桃源都是精神的存在,要想抵达,必先经过现实纷杂社会的历练。
你是愿意在孩子20岁之前一手打造一个乌托邦,然后任其坠入芜杂的社会林里?还是一开始就带她穿行普通人世间,一点点提炼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