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阿土Faust
负能量的东西,能更加深刻的印在脑子里,我不觉得看了负能量的东西,全身就会充满负能量,这些艺术让人思考,让人反省,正能量给你的可能是一针鸡血,而负能量给你的是一针镇定剂,而且是长久药效的那种。一切高级的艺术都多多少少的含杂着负能量,它们毫不客气的嘲讽,不留情的撕开所有人的苦心经营,笑着对你说,Welcome to reality.
作者:尤寺净
我们一定不想看到未来这个世界变成一个巨大的真人秀场,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主流价值观里成长,甚至在为成为新一波网红而试图改变容貌,为自己制造一个悲惨的身世来实现攀上人生巅峰的美梦。
那些羡慕楚门的人,你不会知道命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时刻,可以这样屈辱,那些你每天所遭遇的一切都是假的,每个人都是演员,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秀场,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成为演员,你都再也飞不出欲望的魔掌。
作者:源本小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大军。
不受朝九晚五的约束,不用看老板的脸色,随意所欲的自由感,挣更多的钱都是小年轻辞职创业的理由。
特别是注册公司免注册资金,家可作为注册地址,互联网+等利好政策,让创业几乎零门槛。
于是,一台电脑,一个房间,大笔一挥,一个500万注册资金的公司就诞生了。
但要创好一份业,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作者:破土工作室
“第三空间”可以是永远开放的,只要某种改造的驱动力永不停止,这种驱动力与黑暗体验的关联在于后者对主体的动摇可以触发前者,就像“狂人”不断地自省与对未来的呼唤。
《北京折叠》的作者同意这一点,不然怎么会那么强调作品的黑暗呢?然而她的“第三空间”却完全无法带来作者口口声声允诺的黑暗感受,因为她坚定的告诉我们现实已经被确定了,只是你们自己无法改变。虽说如此,我有时候其实宁愿未来就像《北京折叠》所写的那样固定,虽然因此没有了创造现实的激情,但也不会像”狂人”那样整天焦虑着,大概会得到一种等死的安全感;可惜未来根本不可能由她说了算。
时事热闻·从阮玲玉到徐玉玉,有把刀一直在杀人
作者:剑圣喵大师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用鲁迅的话说,他们从徐玉玉身上找回了失落已久的自信。
这是没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的表现。其实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姑娘你太单纯所以才被骗”本身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即使怀着百倍的善意,做出千条提醒,也只能得到恶的果实。何况你所谓“善意的提醒”,只是另一种歧视,让受害者的立足空间越来越挤。
鲁迅在人言可畏中写到: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艺术文化·伍迪艾伦与爵士乐
作者:一觉AJ
伍迪艾伦钟情于爵士乐便是从青少年时期爱上新奥尔良风格的音乐而学习竖笛开始。而这位有着奇思妙想的怪才艺术萌导演(这是我表示的昵称)尽管以几乎一年一部电影的效率紧跟时代的步伐,但在配乐这点上无论从早年的片子还是到去年的《无理之人》几乎一致地以爵士乐为主要配乐,展现了伍迪在电影导演上又一强烈的个人风格(伍迪风格包括了伍迪式幽默讽刺的警句台词、片头的人声旁白、简单的黑底白字片头及片尾、对于城市场景的特写镜头、美丽聪明的女主等等)。
就伍迪自己的话就是“我相当有意识到自己刻意加进一些场景就为了要把特定的音乐放进去。”,由此看出他对配乐是多么上心。伍迪影片中出现的爵士乐就像影片中出现的那些为人称奇的话一样让观众为之一振,甚至在影片开始不到一分钟就被一开始响起的背景音乐所吸引。
作者:张铁钉
只有在夜晚面前,才能看清自己,一天的疲惫和浮躁渐渐沉淀,心灵渐渐的从中浮现。只有在深夜,面对着浩瀚的书海,或许才能明白自己的无知与渺小,愚蠢与自大。
作者:橙小编
所有冰室相片,梁广福都是用菲林相机(胶片相机)拍摄。他希望记录冰室和冰室中人的真实一面,不会摆拍和「执相」。「通常不会打扰店主和伙计,要求别人企定定影相。他们做事的时候,我拍下自然的状态。」也不会主动说自己是专门来拍照,「他们有时间就同我倾两句,忙的话就算。我也不希望他们呈现故意给人采访的样子。」
私信官方微博@简书或在简书公众号(jianshuio)后台回复“简书小明”,获得简书小明微信号,进入丰富多彩的简书社群。
专题主编仍在招募中,对博物感兴趣的盆友们快来联系小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