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脸回家”的残酷真相:尴尬而又两难的农村大学生

农村大学毕业生“夹心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

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尴尬地位: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困守城乡夹心层 | 农村青年画像

文/吕德文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雅理读书


每年临近春节,在外漂泊的亿万年轻人都会踏上归乡的旅程。对他们中的很多人而言,“回家”既让人感到温暖令人向往,同时也会感到一种压力,有些怵。尤其对那些在外面活得并不轻松的人来说,“回家”同样会让人感到不轻松。相对于父老乡亲很高的期待,“没脸回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共同感受。这种集体心态是需要受到关注的。


通过现有报道和调查数据来看,笔者认为,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分析,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失业率达30.5%。


农村大学毕业生“夹心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尴尬地位: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种“夹心层”的尴尬来自多方面因素。首先,这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结果。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步伐加大,更多的农家子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近年来的高考录取率都在70%以上,很多省份已超过80%。但是,大量数据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渐萎缩,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农村大学生的起跑线一开始就比较低。而结果是,农村大学生相对而言更难进入待遇较好、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其向上流动的难度。


其次,农村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资本更易遭遇跌入社会下层的风险。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自普通农民家庭,他们在城市并不掌握资本、信息、 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他们自毕业始就面临自食其力、还助学贷款、资助家庭的现实压力,还面临在城市成家立业的长远压力。为了能毕业后迅速找到“饭碗”,一些人选择收入不高、前景有限的职业,也固化了其“夹心层”地位。


再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几乎成为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从宏观制度上看,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直到2010年,绝大部分农村大学生需要放弃农村户籍,无法享受农村集体经济利益分配,但就业却早已市场化。从微观社会实践看,普通农家走出的大学毕业生是家庭的荣耀,背负着父辈的期待,因无法在城市体面生活而返乡,是对家庭的巨大打击。这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做“蚁族”也不愿回乡。


防止农村大学生成为社会“夹心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其核心是要实现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使农村的工作生活水平不亚于大城市。哪一天农村大学生及其父辈不再把在城市体面生活当作梦想,使他们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没脸回家”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2015年10月,流传于网上的“中国农村大学生失业率高达30%”的说法触动了国人的心弦,并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不公、阶层固化的担忧。实际上,暂不论数据的真实和严肃性,单从农村实地调查情况看,农村大学生“失业率”的问题具有多面性,值得反思,也值得探索。


不可否认,就业背后有家庭出身的影响。在一个家庭本位仍然很强势的社会,父代对子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城市家庭,农村家庭为毕业大学生提供的资源有限。一般农村家庭将大学生“供”出来已属不易,相当数量的贫困家庭还需依靠助学贷款才能帮助孩子完成大学学业,更谈不上为其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资源。


而城市就业还存在隐性歧视的现象。一方面,各城市都在推行产业升级,造成高端产业吸纳大学生数量有限、低端产业工资不高的状况。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毕业于普通高校,难以进入高端行业,留在城市的多数也只是在收入不高的低端产业工作。另一方面,快速城镇化拉高了城市生活成本。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城里还处于“蚁族”生存状况,对于那些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农村大学生来说,更为艰难。


当然,这是从城市角度观察的。如果从农村视角解读,从“高失业率”中能看出农村的吸纳能力在逐步增强。农村大学生如果返乡就业,很多时候并未纳入高校的就业统计。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看,大部分“失业”农村大学生并非真的没有工作,而是在农村找到了多种多样的就业渠道。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了一部分有热情的农村大学生投入其中,返乡创业的比例在增加,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农村大学生,或子承父业或自主创业,在家乡从事涉农产业经营,把“互联网+”带入乡村。同时,随着中西部农村产业转移,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笔者在福建武平调研时就发现,一个有1000多人口的村庄,最近两三年累计有10名大学生返乡,其中还包括一名研究生。这是农村吸纳能力增强的一个缩影。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失业”,甚至不再认同“知识改变命运”,是对农村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误读和偏见。


客观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持续多年,短期内难以改变。农村大学生在大城市失业率较高的现象,某种程度上也是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延续。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问题的另一面在于,持续十多年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生活、创业条件都大为改观,也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农村大学生在城市或许缺乏竞争力,但在农村却有绝对竞争优势,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天地。


诚然,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不应该“城市的归城市,农村的归农村”,而应该实现良性互动、双向流动,让农村大学生能在大城市建功立业,也让城市大学生愿意到农村寻找梦想。因此,对于“30%”数据带来的震动,国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藩篱、促进公平,让城市进得来,农村回得去,为每个大学生——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近年来,“小镇青年”与“豆瓣青年”正成为两个颇具乡镇意义的文化群体符号。在一些网民眼中,“小镇青年”出自底层,具有民族主义意识,主要人群是“×丝”“小粉红”;而“豆瓣青年”则是自恋、脱离现实的“小资”。


大致来说,无论是“小镇青年”还是“豆瓣青年”,都是互联网一代。他们大多是1980年后出生的,较早使用互联网,并在社交网络里接受过不同文化和价值洗礼。他们是网络社交的受益者,在网络上接受到更为多元开放的文化教育,一部分青年还成长为网络意见领袖。在这个意义上,“小镇青年”“豆瓣青年”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的所谓“启蒙一代”,互联网青年秉持的文化资源更多,关心的议题更广泛,思想也更多元。客观上说,“小镇青年”和“豆瓣青年”的观点之间很难说是截然对立的,他们的思想分化往往因议题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状态。这一点,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和舆论场有明显差异。简单说来,之所以用“小镇青年”“豆瓣青年”这样的身份标识,恰恰说明他们很难用“左”、“右”、民族主义、 民粹主义、 自由主义等传统的理论资源来划分派别。反倒是,他们在认可中国发展成就、认可社会平等等基本价值上,具有广泛共识。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小镇青年”和“豆瓣青年”其实是同一个阶层,甚至是同一个群体。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受益于较为均等的教育,离开了“小镇”(农村)的青年。他们面临的处境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算是“白领”阶层,但这些年所谓的中产焦虑,他们也都没有逃脱。甚至于,他们的品位和格调也差不多,“×丝”也好,“小资”也罢,都是“白领”生活的不同侧面——他们没有财务自由,有生活压力,说是“×丝”也无妨,但他们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底层”。他们有点资产,当然也可以说是“小资产阶级”,但也谈不上是“人上人”。


“小镇青年”“豆瓣青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标签,脸谱化的彩较为浓厚。这恰恰说明,中国社会已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多元社会中,任何标签都失之偏颇。在政治和社会意义上,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是,如何在保持多元性的同时避免两极分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中等收入群体的稳定。今天的中国已经塑造了一大批“白领”阶层,他们虽属于同一个阶层,但思想和意识形态取向却极其复杂,这是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转型的成果,亦是将来社会发展的基础。


笔者在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村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普遍比较强烈;一些国外机构的调查也证实,相对于城市青年,农村青年更具爱国主义情绪。有舆论将这种情绪往民族主义上靠。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农村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朴素的。一些国外媒体和国内部分知识精英将“民族主义”与农村青年联系起来,并贴上不理性的标签,极不合适。


农村青年的爱国主义更多基于对国家的忠诚,极少功利性。他们的日常生活无须处理族群差异、国际关系冲突等带来的人际关系困扰,也不可能因为“爱国”而获得额外好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主义纯粹是出于共同体意识的自然流露,他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是近代以来现代国家建设成果的反映。


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有厚重的现实依据。首先,当前的农村青年是改革开放一代,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什么理由不自豪。笔者也是从农村出来的“80后”青年,年少时还有吃不好、穿不暖的体验,但绝大多数“90后”似乎就没有这种体验了。“90后”的成长中没有自卑、苦难和耻辱的记忆,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建立在平等和自信基础上。


其次,农村青年天然地希望国家富强。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农村生活、农业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村青年都遇到过因公共服务不足而产生的种种困境,这种体验是城市青年难以想象的。近些年来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形势日渐转好,农村青年对此有切身的感受。


最后,农村青年对国家更具依赖性。在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的今天,留在农村的青年是弱势群体。至少相对于他们的同龄人而言,他们也许是社会竞争的“失败者”。因为无法在市场中获利,社会资本也较少,他们对国家具有更强烈的依赖性。


与知识精英们抽象地讨论爱国主义是否是民族主义不同,农村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朴素而直接。这种情怀并不针对其他族群,也不介入利益之争,我们应该珍惜。珍惜它,就是珍惜我国近代以来来之不易的现代国家建设成果。因为有了国家意识,孙中山先生感叹的中国人如一盘散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珍惜它,就是珍惜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农村青年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仍然对国家保持信任、尊重、自豪,说明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依然牢固。珍惜它,也是珍惜每个国人的基本情感。有那么一些人,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多见了一些世面,就以为有了“独立人格”而贬斥农村青年及其他一些底层群体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动不动就把爱国主义贴上非理性、“民族主义”标签,或许恰恰是内心被蒙蔽的表现。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一针见世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