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孩子一起,每天早上六点半以后,锻炼半小时。基本上是跑步十分钟,步行一小段路,再跑十分钟。这样一圈下来,要出两身臭汗。回家冲洗一下,吃早饭,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感觉这样挺好的。
不禁想起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属于典型的起床困难户,总是需要定几个闹钟。有几次还因为起床晚了而耽误了工作,被领导批评。每次早起,到操场和学生一起跑操,看到有不少年纪大的老师,没有做班主任,也都早早起床,在跑步,我们几个同类都嘲笑他们:怕死。
如今我也活到当年曾经嘲笑过的年龄,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定闹钟了,不知从何时起,我已比闹钟起得还早了。但我断定,这不是怕死,而是想让生命更有质量。
谁都想过得任性随意。但任性随意是需要前提和代价的。这个前提就是明白事理,懂得生命的可贵,知晓如何做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无论身体层面还是精神面貌。代价就是交了多年的学费,走了无数的弯路,跌了不少的跟头。
生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醒,自我激励。学习生活忙的时候想,放假了多好,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真到了假期,又发现很没有意思。记得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时间无比漫长,天气出奇的热,我在家里无所事事,基本上是吃了睡睡了吃,常常是睡醒一觉了,翻个身继续睡,实在是闲极无聊。
唯一能使人欣慰的是,睡觉之余,通过看书来打发难挨的时光,当时家里仅有几本书——《论十大关系》《第二次握手》《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现在看属于难能可贵的一点是,看书还带做批注和笔记。但在当时,看书基本属于复习——每个假期都看,书都看了好几遍,书上批的字颜色都不一样,书都看烂了。
现在看三十多年前的事,觉得当时还处在懵懂阶段,真是幼稚,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嘛,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追求,用今天时髦的说法,叫缺乏系统的人生规划,只是笼统地想跳出龙门就万事OK,而看书也不是目的明确的学习,只是打发时间的方式。
现在我的晨练,没有人逼迫,而是一种自觉,因为我觉得这成了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达到这种自觉,我付出了半生的光阴,孩子现在可能还没有这种认识。但愿她能不像我一样需要经过三十年的时间才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