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我怎样教语文》的启发

这段时间,早上起来读几页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如屡春风,很是舒服。于老师的文字,非常浅显懂,没有生涩、“高深”难懂的词汇。就像一个同事在跟你细细地聊他真实的故事。

于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做得很实、很细、很真,所以,文章也是那么实诚、接地气。一读让人想起自己的教学,哪里是不对的,哪里是不够的,还可以怎样改进。

比如朗读教学,之前也知道其重要性,也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但是,于老师说,他备课首先备得就是朗读,少则读上三四遍,多则七八遍,甚至更多。课堂上,读正确、流利是底线,是每个同学都要达到的。而我自己课前朗读课文却比较少,只有新课文,或在上公开课时,才会反复朗读课文,这样,自己对课文的把握都不够,在课堂上就很难准确地让学生朗读好情感。特别是一些难点、重点部分。还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也常常没有百分之百地让学生过关。有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没有花多一点的时间与精力,指导他们的朗读,所以,他们提升的就慢一些。

于老师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有“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有他“五重”教学的详细介绍,有“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还有作文教学的具体做法。可以说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所有方面,听说读写,都有很细致的做法。不管是初入行业的新教师,还是像我这种教龄在20多年的老教师,都能在书中找到惊喜处,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共鸣处。可以说是,是一本语文教学非常实用的指导书。

每天我也在记录自己的思考与见闻,有时会觉得太没有“文学素养”了,太过平白了,但是读了于老师的文章,似乎更有信心了。就像于老师说的,“写文章是与别人交流思想的,不要卖弄自己的文字技巧。”“话说得越明白越好。”

当然,于老师也说,他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所以,要想把文章写好,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把课上好”,“还要会思考,会感受。”所以,要想把文章写得更有深度,更有可读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就要潜心教学,用心思考,不断追问,再加上每天坚持不断地读写,相信自己也一定能写出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文字来。

现在,媒体时代,信息犹如无数的风沙,每天扑面而来。各种学习共同体、线上讲座、直播……如果不加选择,会让自己限入各种学习的漩涡中。并且质量良莠不齐,好奇心让自己都想涉略,这样反而让自己不能专心学习某一个内容,而是在各种表层的学习中拖累了时间与精力。

读了于老师的书,更觉得自己的学习、读写要有选择,要有目标,要深挖洞,要甘守孤独寂寞,旁无他物,以日以年,才有可能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