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的读写群中,安排我们共读的书是《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这本书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算是一本“语文教学秘籍”了。
该书共分四辑,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其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本书有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有他的语文教育实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观,语文观,学习观,乃至于他的性格为人和其他的方方面面。
读完这本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
都说读写是教师成长的双翼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于这句话有了不同的理解。这个“读”,不仅仅指的是“看”书,也是朗读。书中提到,上海一著名特级教师,普通话说得不算好,但他朗读课文却能催人泪下,他每准备一节课都是认真的朗读,不读上20遍是不肯罢休的。
于永正老师也说,自己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到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只要读的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
实践证明,生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这就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一定要十分重视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些词语是很难讲清楚的,要靠朗读去体会。因此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要注重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
都说读写不分家,在我看来,“写”也不仅仅指的是写作,也是写字。
于永正老师说,我们作为老师对学生要负责,例如写字,识字必须读正确,写正确,写规范。他在黑板上写的字,一定是在课下进行认真练习过的,一笔一画都要求十分完美。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之一就是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平时备课中,也要向于老师学习,认真分析每个字的间架结构,严肃认真地对待板书,充分认识到示范性的重要作用。
通过老师的朗读示范,书写示范,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良好的示范可以赢得学生们的感叹和佩服,良好的示范可以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如果一个老师能够获得学生的钦佩与爱戴,那么他在教学上就取得了很大成功,并且今后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良好的朗读书写示范很重要,但教师的幽默细胞也必不可少。幽默和微笑,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关于“幽默”的两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在课堂上,大家都在埋头写作文时,小涛在座位上摆弄着自己的橡皮,他把橡皮当成坦克,从桌子的一角推向另一角。于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形,不仅没有大声呵斥指责,而是走上前,轻声的说:“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小涛吓了一跳,双手连忙抓起橡皮往回藏。于老师笑着说:“橡皮没有错误,更不是通缉的罪犯,干嘛藏起来,再说,还要用它呢?”他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小涛的肩。小涛尴尬的看了他一眼,迅速的动起笔写起作文来,直到下课也没抬头。
在讲授《翠鸟》那课时,遇到学生上课打哈欠,他语气平缓,十分认真地对学生让学生去逮翠鸟。一个幽默的提问,消除了学生的困意,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最后,师生其乐融融,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句话说的好,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来更能为之接受。幽默是一种心境,能使人的心胸更加宽阔。幽默是教师的助手,能使学习变得轻松。幽默是师生的粘合剂,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我们在教学中不妨也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加点幽默,适时适量而又有分寸的加入幽默,让幽默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这样一来,教学效果绝对不错。
朗读,书写和幽默,这是我读完本书获取到的三个关键词,未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印证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