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与笃行
读《每天四问》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从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到”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从荀子劝学到曾国藩的“慎独”,无一不揭示“自省”是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路径,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能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通过“慎思”与“笃行”才能有可能都在“行知”路上。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文中提高的“健康第一”的理念。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也算是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理念。在陶行知先生演讲完之后的4年多5天,陶行知先生也撒手人寰,57岁的寿命比建国初期35岁的平均寿命也算是高寿了。八九年后,毛泽东主席于在1950年、1951年两次致电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连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要求。可谓是从国家层面重视国民的身体健康。可喜的是经过现代文明的不断催化,大众对于“健康”都非常重视,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算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无论是“五项管理”还是“双减”政策的落地,国家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重视程度。却少有人提出对教师健康的关切。
曾看到一篇网文,说教师的平均年龄是59.3岁,没有人证实这篇文章的来源,也没有人证实数据是否可靠。如果老师的平均寿命真只有59.3岁的话,意味着比全国的平均寿命低了18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据。观察我身边的老师,对此有切肤之痛。我原先工作的单位是个乡村小学,8年间来来往往约30名老师在这里工作,长期执教的有12人左右。8年间3位教师没有退休就离我们而去,年龄分别为54岁、42岁、50岁,两位因病,一位是意外。还有两位退休老师去逝,年龄为63岁和83岁,皆因病离去。2014年和2015年三位老师撑起了7个支架,生命得以延续至今,其余的老师身体健康的实属少有。闲暇时经常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现象?这个现象是个案还是普遍?找出了很多答案,因为没有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支撑,不能在这里妄言其因,只有痛惜与哀叹。作为农村学校,我们对教师健康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连最起码的健康查体都不能保障,又何谈对教师的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普通大众的健康状况也要引起重视,每个人身边都能听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例子,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是极大的损失。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身安则道隆”,只有安顿好自己物化的生命,才能使道心安立。这里的道理解为道法,亦可以理解为“处世之道”、“为人之道”,也可以把“道”更实际点,理解为用“学问”来解决“道”,提升“道”。
学问的提高先生总结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在支教岛“读书”活动的引领下,我们在做着“一”、“集”、“钻”、“剖”四个字,我特别赞赏“集”,每次的阅读与写作我都会从网络和书籍上搜集很多资料,正是有了这个“集”才让我做到了“钻”、“剖”。
大多数人缺少第五个字“韧”。这是很多老师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其实这距离先生的要求还非常远,先生要求我们是每日都要问一问自己的学问是否有进步,我们只是每周读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还有勉强者。
当然学问地进步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名句“人生过处唯存梅,知识增时只益疑”,以此表达了大师在对人生永恒意义和心灵慰籍之所的探索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否定;否定却又是为了新的探索。安庆师范大学的校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向学生致歉,为没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而遗憾,称如果时光重来,将会以更好的教育回赠他们!也许,我们教师都应该向每一个教过的学生致歉,因为我们给他们的教育一直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永远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我们每天反思学问问有没有进步,就是为人师者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正是如此,教师才永远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其中介绍了三点,其一是要“站岗位”,其二是要“敏捷正确”,其三是要“做好为止”。工作进步的首要前提是“知位”,知道自己的岗位、明白岗位责任,尽职尽责,敏于事,正确地做好事情。我非常赞同先生的观点,我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做就要做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垒教授曾经说:学校文化的基点在于“美”。学校文化建设要寻求一个可以传承的办学基点,从哲学的层次来讲,只有审美是永恒的。我校的校风是“优秀是一种习惯”,校风中的“优秀”就是审美,这正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哲学智慧的底蕴。让孩子们发现优秀、争做优秀,真正让优秀的品质成为学生生活的习惯,感染同学、感染家长、感染身边的人。以此形成具备哲学基础的育人体系,更好地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
在抖音上我关注着章义伍老师。他是培训界的常青树。他是中国第一代实战型培训师。曾经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培训师”,曾获得“黄炎培教育专家奖”和“中国教育育才杰出贡献奖”。章义伍老师的流程化管理和陶行知先生对工作进步的三条建议契合度非常高。我们课堂教学是否也能进行开放型的流程化管理呢?是个需要继续谈到的问题。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无遗憾了,死亡不足畏惧,然而为了完善生命品格,为了实践更高的道德,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学问、工作与德业,这也是仁者自爱、智者自知的本分。
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做“四有好老师” 既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一个老师的道德情操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仁爱之心。《论语》中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即要为人庄重,待人宽厚,做人诚实,做事勤勉,善待他人。这为教师提供了培育仁爱之心的路径。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积极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需要培养恭、宽、信、敏、惠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