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的朋友圈,被这部口碑炸裂的电影刷了屏。一直想抽空去电影院感受下这部笑中有泪的励志剧,无奈先生一句“我不喜欢阿三的电影”而搁浅。坦白讲,我的内心深处对印度电影也存在着偏见,影片里通常从头到尾充斥着大篇幅的歌舞片段,除了几年前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其他作品实在是乏善可陈。不过,周末在家中“补习”了这部影片之后,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影片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父亲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却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不料命运捉弄让他生了四个女儿,偶然的机会,在两个女儿和男孩子打架的过程中,发现了女儿们的天赋,从而开始教女儿摔跤,努力使女儿变成世界级的摔跤手,期间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尽管有极大的困难,最终大女儿进入英联邦摔跤比赛并夺得冠军。
影片最让我动容的,是大女儿吉塔摔跤“弑父”的片段。吉塔从小一直是接受父亲的训练,后来由于要参加大型比赛,加入了印度国家队。国家队的教练告诉她们要彻底忘记以前的方法,跟他从头学起。一直生活在小山村和父亲的严加管教下的吉塔,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新鲜与自由,仿佛出笼的鸟儿一般欢欣雀跃。她不再控制饮食、吃腌制食品,每晚和队友一起为偶像剧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患得患失,不满自己的形象而蓄起了长发,父亲每每打电话给她,也是寥寥数语敷衍而过--种种行为表示,她已经长大了。一次回家期间,吉塔看到妹妹和爸爸的其他学生动作不标准,她颇为得意的示范了国家队教练所教的动作,被父亲看到了,颇为不悦,父亲将她重重的摔在地上,给了她一个下马威。感觉功成名就的吉塔被激怒了,她说“我刚刚没有准备好,爸爸”,此刻,两个人已经由父女演变成了对手。吉塔使出浑身解数来和父亲较量,而年迈的父亲也由于体力不支,被吉塔彻底打败,“你的技术已经过时了”,是吉塔留给父亲的忠告。自此之后,父女俩的关系也一度降至冰点。
看到这里,我想到自己也曾有过年少轻狂的经历。十几岁的时候,总是觉得父母老土,不知道王菲谢霆锋,不懂得时尚为何物;总是无视父母的关心,把“多吃饭多穿衣”的关心当作耳边风,整日忙着瘦身减肥;总是嫌弃父母的担心,他们的一句“是哪个男同学打来的电话”,都会以摔门来回应;甚至在父母送我到大学报到时,也要不分场合的将他们一通批评—即使在宿舍里,也不给他们留下任何情面。直到多年之后,自己在异乡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才体会到爸妈的良苦用心,他们传授是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了让我少走弯路、少“摔跤”!
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自以为是的吉塔也确实“跌了跟头”,在各大国际赛事上颗粒无收,还差点遭遇降级,此时,她终于向父亲发出了求援信号。父亲翻看了他的比赛视频,发现国家队教练的战术并不适合吉塔,决定重新做回女儿的教练。他们的行踪被吉塔的队友发现并惨遭举报,父亲老泪纵横的央求国家队领导:吉塔是在帮他实现自己的金牌之梦!“知女莫若父”,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吉塔终于摘得金牌,圆了自己的冠军梦!
《摔跤吧!爸爸》,让我们看到了吉塔父女的努力,也更加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阅历,让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少“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