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有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大概是对向往的最佳诠释。不能至,却可神往。无奈,而满心期待。
中国人对向往世界的启蒙,大抵要归功于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为人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和乐的理想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世外桃源,由此而来。这是陶渊明想象中的完美村落模样,却也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精神家园。
少年时代,谁不曾写下关于“向往”的稚言。有人想当科学家,有人想当医生,有人想当老师,有人想当宇航员……缺乏独立思考意识的年纪,何来向往?不过受人“蛊惑”罢了。虽不记得我当年的豪言壮语,但多少有被陶渊明“蛊惑”的痕迹。
当老师将整篇文章解读下来,我仿佛还置身在桃花飞舞的乡间小路,眼前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齐整的房屋,老人和孩子们脸上都挂着笑脸,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都热情好客,杀鸡,摆酒,将你奉为贵宾,这种美好的生活情景着实令人向往。
再后来,被金庸大师“蛊惑”,我开始向往仗剑天涯、金戈铁马的快意江湖。
在那片神奇的世界里,有迷幻的刀光剑影,有迤逦的儿女长情,有神奇的金氏武功,有层出不穷的江湖故事。
印象最深的要属《天龙八部》,金庸塑造了萧峰这个角色,他智勇双全,侠肝义胆,胸怀坦荡。在历经一系列武林纷争后,萧峰厌倦了江湖的血雨腥风,决定归隐田园,并承诺给心爱的姑娘阿朱“塞北牧羊”的生活。然造化弄人,阿朱身亡,他自己也为了宋辽和平,以断箭自尽于雁门关外。
为了大义,萧峰放弃了自己的向往,这是特殊时代背景下江湖儿女的无奈。
向往,有时求而不得。
陶渊明的田园梦,金庸的江湖梦。无不透射着他们对向往的解读。一个恬淡祥和,一个壮怀激烈。虽画风不同,读来却都令人痴恋。陶渊明后来的人生经历也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金庸大师的一生,更是“江湖”的最好注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是他们向往的生活,虽为虚构,却在无数国人心中构筑了一处精神高地,巍然耸立。
假如能时光穿梭,你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在这个关于向往世界的乐此不疲的追问下,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宋朝。
原因很简单,宋朝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是最适合生活的朝代。《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的“俗”,是最直观的宋朝生活图景:街道交错纵横,民居鳞次栉比,商铺百肆杂陈,商旅云集,车水马龙,徐徐展开了一幅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繁盛的市井风俗画。
而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则是宋代生活“雅”的写照:众多文人雅士一同宴游,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李公麟、蔡襄、秦观等聚集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或吟诗赋词,或扶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同时也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
相较而言,人们对宋代的“雅”似乎更为向往——生活平静有趣,有酒有诗有远方。
或者在江湖之侧,山崖之巅,建翼然小亭,观山水、听急雨、赏密雪,鼓琴、咏诗、下棋、投壶,极闲暇之乐;亦可手执书卷,焚香默坐,赏景、饮酒、品茶、送日、迎月,得谪居胜概。
文人的向往,常常风花雪月,尽撇烟火。有时,也会遭遇现实的当头棒喝。
一代文豪苏东坡,少年得志,二十岁便高中进士。满腔壮志,然而仕途走的并不平坦,三次被贬后,他对官场的向往便被现实消磨殆尽,以至于他的诗文大多书写仕途坎坷、民间疾苦和现实黑暗。
在莫名卷入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遭受极大心理创伤的苏轼,在黄州定慧院留下了传世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向往,本是简单为任一官,造福四方。然触抵之时,却未如人意。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文豪,壮志未酬,仍不坠青云之志。
进击向往之路,曲折幽暗,可旷达的苏轼却未曾抱怨命运不公,懂得与自己和解,寄情山水,用一首首经典诗作,描画了属于他的精神向往,也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墨财富。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你向往的世外桃源,在他人眼里,可能只是市井百态,而你不曾拘泥的琐碎,可能就是他人的小幸福。
有人向往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也有人钟意塞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人向往诗意,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也有人醉心浮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有人向往伟业,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也有人倾心平凡,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水泽之处,有人赏荷,暧阳之下,有诗问柳,光阴,总在不动生色的更替,而无论心之何往,都请保留一份美的直觉。
所以,不妨来此,对美好投诚,让向往落地。
此内容为一期一会生活美学原创,著作权归一期一会生活美学所有。
主笔/所谓牧之
编辑/ 南橘
图片 /晓旭
策划/寶華堂主
出品/寶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