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这个事儿我可不可以怎样?或者,有个活动我不参加可以吗?又或者,有人托我办一件事儿,但我不愿意,我可以拒绝吗?
我作为老师,经常都在干着替别人拿主意的事儿。不过多数情况下,别人在自己的心里都已经有了一个选择,而我所做的事情,只不过让他自己的选择看上去比较合理与正确,而不用怀疑自己罢了。
戒与界
《论语·季氏十六》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首先讨论一下“戒”字的含义。
“戒”字在中国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的“戒”字写法,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
据《说文》曰:“戒,警也。从人,持戈,以戒不虞。”由此可知,“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警戒,含有“谨慎从事”之意。后来又引申为戒除、禁戒,含有“完全不要从事”之意。以上两者,意思接近,只是程度不同。
一个人如果完全独处,大可任意妄为。可我们都是社会性的人,都得要与人交往相处,必须每天在种种可以怎么做与不可以怎么做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家庭有规矩,在组织有纪律,在社会有道德,在宗教有戒律,在国家有法律,凡此种种行为规范之中,规定我们“不要”的,通通可以视为“戒”。
其实,戒也可以视为底线与边界,是做人做事,扮演某个社会角色最基本的要求,是万万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佛教徒最基本的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否则你就不是真的佛教徒。
君子三戒
前面所引《论语》原文,孔子把君子的人生三阶段要戒什么和为什么,讲得清楚明白,对我辈常人相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少年时要戒色。何谓色?可以简单理解为美色,也可以指所有的物质诱惑,也就是佛教《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指的色。为什么“戒之在色”?因为气血未定,心中尚未生成定力,易被诱惑而任意改变,而轻浮堕落,而纵欲丧志。《大学》里有“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与孔子所言的“定”大致是一个意思。
壮年时要戒斗。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心理上的争强斗胜。总想着打跨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为什么壮年要戒斗?因为气血方刚,能力、知识、资源、财富都累积到一定高度,而许多人可能把持不住自己,变得狂妄自大。然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别人可能早就挖个坑等你往里面跳。
老年时要戒得。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按孔子的意见,40岁就该不惑,50岁就该知天命,60岁就该耳顺,70岁就该从心所欲不逾矩。可是,有人越老越吝啬、计较、贪婪和固执,不懂得放下,不愿意舍去。孔子骂的“老而不死是为贼”,大概就是指这种老年不知戒得的人。李泽厚解“戒之在得”,认为老年人戒自我满足,也很有道理。否则老年后就没有任何的追求,形如僵尸,活着还有何意义?
各种“三戒”
中国的传统哲学基本上就是道德哲学,而在先秦百家之中,儒家讲得最多,影响也最大。孔子是儒家始祖,一本《论语》从头到尾都在讲我们作为人,该追求什么不该追求什么,以及该怎么追求不该怎么追求。
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大量的行为选择,而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有正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分为正的标准和负的标准:正的标准就是,你可以、应该怎么做;负的标准就是:你不可以、不应该怎么做。比如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负的标准大致等同于我们常说的戒。孔子所说的“君子有三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考与表达的模式,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种种不同的身份,列出若干个“三戒”。比如:
为政者三戒:戒浮、戒贪、戒俗。
读书三戒:戒目光短浅、戒功利心态、戒急于求成。
佛教信徒三戒:戒贪、戒痴、戒嗔。
医者三戒:医不自治、医不叩门、医不戏病。
领导微博三戒:戒冷热不均、戒满屏官腔、戒枪手代劳。
养生三戒:戒贪、戒淫、戒奢。
购房三戒:戒只图便宜、戒信息单一、戒漫无目的。
曾国藩处世三戒:戒多言、戒怒、戒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