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自己一生谦虚好学,他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他还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论语》中,有关学习方法方面有许多的警句名言,这些至理箴言至今在教育教学上仍有积极的作用。其中有几句话,觉得尤为值得咀嚼和品味,希望能与大家共享之。
1、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意思就是说,冉求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问,是觉得自己的力量达不到。孔子就鼓励他说力量不够可以半路停下,现在问题是冉求畏难,自己止步不前了。学习就怕有畏难情绪,自己没信心,有句名言不是说“人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吗?学习的过程是探索未知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但是见到的风景就愈加奇特,如果我们没有信心,遇事就打退堂鼓,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那美景自然是领略不到的。相反,在学习拥有了足够的信心,那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就会想办法,找路径,寻突破,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史记》记载了孔子学习弹奏《文王操》的故事,想来大家耳熟能详了。孔子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到知韵律,从知韵律到了解其心志,最后到探究作曲者,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习的不畏难态度,如果没有不畏难的态度,就不会探究到知识的根源,学习就会浅尝辄止。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对于知识,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学习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决不能滥竽充数。不懂装懂看起来是欺骗别人,其实是在欺骗自己,除了让自己成为笑柄之外别无益处。北人食菱就是贻笑大方的故事:故事讲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在宴席上吃菱角时连壳也吃到嘴里去了,有人告诉他剥去壳吃,他不但不听,反而替自己辩解说,带壳吃可以清热解毒,有人问他,北方也产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都有。要知道菱角是生长在水里的,怎么可能生在山上的土里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们对事物的了解认知本来就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的,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本来就是无穷尽的,人就算终其一生所学到的东西也不过是知识海洋里的一粟而已,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是现实生活中,偏偏学问越高懂得越多的人越是谦虚诚实、虚怀若谷,那些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人反而不愿承认自己的不知。
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无),日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也就是说每天都学习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时时复习,不要忘记以前学过的,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好学习的人了。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积小流成江河,积跬步至千里,所以,学习不能放弃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但是,人也是会遗忘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信息输入大脑之后就立即开始了,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所以及时复习很重要,复习的过程就加深了记忆,并且还能“温故知新”,发现新的知识技能规律,提升学习的效率。但是,偏偏有人错误地理解“日有所进”的意思,觉得学习既然不是一天的功夫,不能一蹴而就,反而不看重每“一”天,总是寄希望于明天,结果,明日复明日,蹉跎了岁月。
当然,《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还有很多,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在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及两者的重要性;“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说勤学还要勤问;又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大家学习要有快乐的心境,学习效率才高,才能感受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是从另个角度告诉我们要有主动学习精神。等等等等。
读《论语》,悟学道,真是也有孔老夫子的“三月不知肉味”之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