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稻为桑,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大明王朝1566》讲了一件事,改稻为桑。嘉靖年间,国库空虚,为充盈国库,同时惠及百姓,嘉靖实施改稻为桑,让江浙一代百姓把稻田改为桑田,粮食可以从邻近借来,借给百姓度日,待蚕丝丰收,还官府现银。
要说明一下社会背景:①明朝的蚕丝供不应求,产多少,卖多少;②蚕丝比稻米贵,种桑养蚕,贩卖蚕丝,百姓获利更大;③稻田变桑田是需要政府批准的,不能随意种。
嘉靖改稻为桑的战略中,有两条核心策略,其一是借粮,让百姓可以度日,愿意种桑养蚕;其二是打通海道,将丝绸卖出去。
战略是好战略,我看到此处时,也认为是一条好战略,按照此战略执行,不但丰盈国库,而且惠及百姓,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办砸了?
改稻为桑,整体时间紧,任务重。执行过程中:①执行的人中饱私囊,压低田价,收田;②党争(严嵩一党与清流党),核心执行人胡宗宪(严党)向赵贞吉(清流党)借不到粮。
这部剧是好剧,也刷新了我对工作策划的认知,战略的制定,不能只考虑方向,策略的分解不能只考虑方法,始终都需要执行人参与,来听听执行人的意见。
我再抖音上看到一个短视频,失败者和成功者的区别在于,失败者一开口就是困难,成功者一开口就是方法。开口是困难的人,八成是执行人,开口是方法的人,八成是策划人,开口困难的人不是失败者,而是执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