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战:最后的决战
主讲:姜鹏
1259年,蒙古最高领袖蒙哥汗战死在巴蜀地区。对于蒙古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挫折。1260年,忽必烈就以蒙哥弟弟这层身份,登基成为蒙古帝国的大汗,此后他又花费了五年左右的时间,打击蒙古国内部的反对势力,等到1267年,忽必烈把目光再次转向南宋。蒙古与宋朝之间最后的大决战就要爆发了。
这次南侵,蒙古人改变了战争策略,他们放弃了先占巴蜀,后顺江直下的方案,而是选择了直接进攻中部地区的襄阳和樊城,再顺着汉江进入长江。对于蒙古来说,这个方案有利有弊,益处在于,相比于巴蜀那条进攻路线,襄樊这条中部路线明显更短,可以大大缩短补给线,但弊端在于,襄阳和樊城可都是南宋的军事重镇,城坚水深,城中的粮食可以支撑十年之久,这就注定了蒙古和南宋将在这里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在襄樊之战筹备的这段期间,蒙古与南宋军事将领之间的个人素质就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首先,早在1263年,蒙古人和南宋前线的总指挥吕文德讨论,说想要在襄阳城外设置榷场。榷场就是两国展开商业贸易的市场。大家想想,这正常吗,襄阳马上就要成为两国交战的主战场,蒙古人居然突然提出说想要在这里设立市场,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以修建市场为名义,建立起防御堡垒,阻止宋朝援军支援襄阳。现在我们回头看就会发现,当年蒙古人修建的所谓的榷场,就在襄阳城的东南方向,可以起到很好的阻隔作用。但是吕文德当时没能意识到这一点,他觉得没问题,只是修建市场而已。双方达成协议以后,蒙古人又说,我们还有一个小请求,就是可不可以允许我们在市场周边修筑一些城墙,我们没有别的意思,怪就怪你们宋人不讲信用,以前两国修建榷场的时候,总会出现宋人抢夺盗取蒙古货物的情况。我们修建城墙,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货。
从这也能看出来,蒙古人是处心积虑早有准备,他谈判的过程不是一步到位,不是上来就说,我要在襄阳城外修堡垒,而是一步一步的,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提出要求。吕文德毕竟是个将军,他一开始断然拒绝了蒙古人这个要求,但这里面又有一个背景。吕文德当时权势熏天,在湖北地区,他既是军事将领,同时也兼管财赋和政治,有很强的地方自治权。所以实际上,和蒙古人形成市场贸易,是可以大大增加吕文德本人,以及他这个小集团的私利。那么吕文德集团内部讨论了一番后,觉得有襄阳和樊城这种军事重镇,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忌惮蒙古人,所以最终还是以同意蒙古修建堡垒为代价,达成了榷场协定。
这个时候,襄阳的守将是谁呢,恰恰是吕文德的弟弟,他叫吕文焕。吕文焕自己是襄阳城里面的最高指挥官,整天研究着蒙古人的进攻战略,他太了解蒙古人了。所以当他得知,蒙古人和吕文德达成协议,想要在襄阳城东南部修建榷场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不对,蒙古人肯定有军事层面的考虑在里面,于是他马上写信给吕文德,想要他中止和蒙古人的市场贸易,但是大家记不记得我们刚才提到的一个要点,修建榷场,对谁有利,不是对吕文德这一个人有利,是对他这个小集团当中的很多人都有利,所以吕文焕的信送到吕文德那以后,就被吕文德的亲信给扣下了,这些亲信觉得,如果这封信让吕文德看到了,那自己就没办法从榷场当中捞到什么好处了。后来吕文焕多次置信,吕文德才终于得知弟弟的提议,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晚了,人家蒙古人把第二座堡垒都给立起来了。
等到1268年,蒙古人逐渐对襄阳形成合围之势的时候,襄阳城内的吕文焕很及时的向吕文德求助,但是吕文德太盲目自信了,他回信说没事的,襄阳和樊城什么守备力量,你我还不知道吗,你们坚守住,只要蒙古人敢打过来,我就率军支援,到时候,估计我军一到,蒙古人就撤了。
吕文德之所以这么自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家都知道,蒙古人不善水战,而襄阳和樊城恰恰是夹着汉水对峙,这对蒙古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让吕文德想不到的是,蒙古人正在学习如何打水战。
蒙古方面,襄樊之战的前线指挥官是个汉人,此人名字叫做刘整。刘整不仅是蒙古前线的将领,甚至就连放弃巴蜀,直取襄樊的总方针,也是刘整提出来的,大家或许会觉得,刘整真是个汉奸,帮着蒙古打南宋。但是我告诉大家,刘整本来是南宋的名将,青年时代极其勇猛,曾经带着十二个骑兵,夜袭城池,俘虏守将,以至于当时的人都把他和五代猛将李存孝相提并论,称他为赛存孝。但是从公元1261年以后,刘整由于升迁速度快,总是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就被吕文德等人猜忌嫉妒,当时刘整提出的建议全部被否定,取得的功劳也都被抢走,到后来,吕文德甚至设计想要迫害刘整。刘整得知以后,投降了蒙古。等于说襄樊之战中,宋蒙前线的两个总指挥,刘整和吕文德还有很深的私仇。
刘整军事经验这么丰富,他当然知道,蒙古人不善水战,所以他特意让人修建了五千艘战船,让七万个士兵跑到船上去,熟悉水战的基本要领,就算下大雨,没办法下水演练,刘整也要在在陆地上训练士兵。这么一通集训以后,蒙古水军的战斗力其实加强了不少。
所以等到1268年,蒙古军开始合围襄阳的时候,宋人傻眼了,一方面,在水战中大家发现蒙古人的实力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弱;另一方面,在陆地上,由于蒙古军在襄阳城外设立了多个堡垒,宋朝外围的援军三次向襄阳支援,根本打不进去。很快,蒙古军就完成了对襄阳的包围。这一年年末的时候,吕文德病逝,临死之前,他感叹到,误国家者,我也。
吕文德死了以后,一个叫李庭芝的官员接替了他的位置,想要尽快把襄阳从蒙古人的包围当中解救出来,但这个时候,南宋内部又不是铁板一块,各个集团又开始勾心斗角,当时前线有一个将领叫做范文虎,他写信给宰相贾似道,说朝廷不要着急,只要给我数万军队,我保证能解襄阳之围,但是我有个要求,就是让我单独成团,别让我听李庭芝指挥。而且,只要答应我这个要求,等我解了襄阳之围,我就把这个功劳让给你贾似道。
贾似道拿到信以后说这好啊,把功劳让给我还不好,于是就答应了范文虎,让他单独拉出来一直军队,不用听李庭芝的指挥。而在前线,这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因为这大大削弱了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当时李庭芝想要亲自率军,支援襄阳,但是范文虎根本不听他的,在军营里面和将士们蹴鞠,理由就是自己压根没收到朝廷支援襄阳的命令。而在这种内部斗争的过程当中,蒙古人又切断了通往襄阳的重要水路,这下襄阳彻底成为一座没有任何支援的孤城。
这个时候,范文虎才慢慢悠悠地动身,率领军队奔赴襄阳,但是大家想想,这个时候襄阳都被围困几年了,蒙古军早都做好各种防御准备了,范文虎刚到襄阳附近,就遭到了伏击,几乎全军覆没,一百多艘战舰全损。
在整个襄樊会战中,南宋方面也涌现出了一些极其勇猛的底层将士,但是这些人的英勇表现不可能改变战局的结果。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场彻底改变南宋命运的大决战,就会发现南宋必败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蒙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了。襄樊之战表明,蒙古人水上作战和攻城作战的能力大大增强,这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有科技因素的加成。在襄樊之战中,蒙古人开始动用火药的力量,他们使用了一种叫做回回炮的攻城武器,极大的破坏了襄阳的城防系统。更重要的是,蒙古人有一种不拿下襄阳不罢休的决心,当时蒙古军队号称百万人,围困襄阳整整六年,几乎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态度。第二,南宋内部太腐败了,我们刚才提到了,前线有吕文德这样不称职的总指挥官,有范文虎这样盲目自大不听指挥的中级将领,更糟糕的其实是在中央朝廷里,当时的宰相贾似道故意瞒报前线战情。有一次,皇帝问贾似道,说襄阳已经被围困了三年多了,到底什么时候能解这个围呢。贾似道一听很惊讶,就说皇帝你从哪听到的这个谣言啊,我之前不就跟你说了吗,蒙古军早都撤退了。皇帝说是一个宫女跟我说的,说襄樊之战还没结束呢。事后,贾似道直接派人把这个宫女给杀了。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和皇帝通报前线战情了。
等到1273年,长达六年的襄樊之战结束了,此战过后,蒙古军队就可以畅通无阻的顺江而下,这也意味着,临安彻底暴露在蒙古人的攻击范围之内,南宋,已然是大势已去。关于南宋最后的命运,我们就放到下一讲再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