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朋友圈被中青社的文章《这块屏可能改变命运》刷屏。
校友群里的讨论:
公号的文章:
有赞扬,认为这填平了教育的鸿沟,改变命运的不是什么屏幕,而是屏幕两端老师的努力、格局和付出。有质疑,蛋糕总共就那么大,这不过是抢了别人的资源,或者是只有尖子生才能参与的应试游戏。甚至还有讽刺:一块屏成了高考神器,接着还会有新的神器出来敛财。
看到观点的争鸣,我觉得这是件好事,不同角度思想的碰撞,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如果全是赞扬或全是批判那才是真的可怕。
在这里,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事情本身是件好事,至少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人生多了一种选择。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的好,自卑不可怕,任何人都有自卑情结,因为自卑而产生的努力的动力也许真的会改变命运。
第二,蛋糕就那么大,在现有教育条件下,对于城市的孩子可能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试教育的确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上升通道。我们不能因为抢了别人的蛋糕这样的说法就鼓励孩子们不努力不学习。毕竟青春只有一次,在最好的青春里能够为了未来去奋斗总比坐井观天无动于衷来得更实在。
第三,说乡镇老师像粉丝见偶像一般尊严尽失,我认为是不恰当的。今天阳海华老师在我们学校里点评大家的个人规划,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便是:自尊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给的。我觉得如果我有机会带这样一个网络班的课程,我会很开心,因为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体验,我也很想知道我和那些名师的差距在哪里,我也想通过学习去减小这种差距,学习别人教育教学的技术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吗?这么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为什么要把它当作一种负担呢?而且,网络班的老师也在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管理,为什么要轻视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劳动不是很像翻转课堂模式吗?为什么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在国内掀起一阵学习之风,而我们现实中参与翻转的老师就要自惭形秽呢?这种舆论的导向是不科学的。
第四,其实这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说到这里,其实我想吐槽一下现在处处推行的信息化。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完全可以在传统课堂实现的一定要信息化,真的是浪费资源,老师的课堂上可以举手回答的一定要用app抢答器,课堂衔接得不好就会很鸡肋搞成四不像。我认为信息化只能作为一种工具,它的作用是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老师们的工作效率。可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信息化有些本末倒置了。所以,我们看到了公众号的各种标题党。改变命运的根本不是那块屏,那块屏只是手段,真正在背后付出的是参与的那些人。不仅是七中的老师,还有禄劝县的老师,当然还有奋斗在高考第一线的学生,没有他们的努力,谁也改变不了谁的命运。
最后,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看,条条大道通罗马,那些为了高考而努力的孩子,人生绝不止高考一条路,高考是个转折点,但绝不是终点,只要你能把冲刺高考的那股冲劲用到日后每一次挑战中来,能够用心对待工作和生活,命运便一直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