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题目就是被喷的料,不过有些事情仔细那么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所谓道德不同人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社会多数个体思想上的认同”或者说是一种多数个体的价值观体现,虽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但在感情上会形成威胁优势。其实道德确实很重要,他是一种法理情的补充,总体上世间的事情可以以情、理、法三个层面来判断对错或是非,而道德则比这三者的范畴更大一些,是一种多数个体价值观的体现。
情、理、法三者是一个一环套一环的圈层关系,法的圈子最小,圈子内的部分法可以判断对错,之外的不适用,比如排队的先后顺序,法就没有规定这么多,但合理,理的外圈是情,比如老公多主外,老婆多主内,老公的工资卡要上交等,谈不上合不合理,但可能合情,那么在情之外的圈层,社会上就没有了规范,比如今天我想吃披萨,不想吃拉面,这个没有对错之分,也就没有了判断的依据。
而道德跨越了这三个圈层,部分道德得到了法律的确认,部分道德非常合理,部分道德又十分合情,(当然这之中也有矛盾,比如合法的事情不一定符合部分道德,符合道德的事情不一定合法,这个就不具体讨论了)其实道德的作用就是给个体判断事物对错用的,那么这个世界真的那么多对错吗?
在法的圈子里,有对错,如果违反了会承担法律的成本;
在理的圈子里,有对错,如果违反了会承担社交的成本;
在情的圈子里,有对错,如果违反了会承担情感的成本;
那么在道德框架下呢?为了不承担社会舆论的成本,就是一个被道德绑架的结果,比如不扶老人过马路,比如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比如不按社会舆论认为的方式做事。其实这些事情本没有对错,只要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愿意承担不按所谓道德规范要求操作的成本就没有问题。
所以说到底,道德也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风险和成本承担能力来判断是否遵循的一种社会规则,如果我们从这个方面来看到问题的话,就不会被道德所绑架,也就是说,只要被舆论谴责的成本是一个个体可以和愿意承担的,就打破了道德枷锁的束缚,比如太累了,宁愿被骂没有道德也不给老人让座,再比如时间太紧,付不起扶老人过马路的时间成本而被道德所谴责,再比如愿意被道德所谴责而在名胜古迹上留下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笔“到此一游”后死去等等。只要你付得起这个成本也就没有什么枷锁可言,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一个异类。
当然,回归主题价值观,为了降低各类情理法和道德的成本,咱们还是遵守一些社会普世价值观的规则好,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只要愿意承担成本,打破枷锁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