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课开始复习第四单元的宋词单元背诵部分,翻开教材,看到了2019届于晓霞10月9日请假半天的请假条,正好一年,不知她可曾记得这个假条,关于她的记忆在脑海里慢慢展开……
6月24日,学校召开了志愿填报的培训会,教室最后一排出现了一个紫红色头发同学,吓我一跳,定睛一看,原来是于晓霞。她染发,我并不意外,但是满头染成紫红色还是有些意外。她的高考分数虽然也在本科线上,但是不太理想。比起和她水平相当的学生少考了60分,那些一直不如她的同学考得分都比她高,而且高很多。原因,就在于那些同学听从学校的安排和老师的建议,到基础班学习了三个月。而她的智力水平绝对在那些同学之上,但她没有听我的建议,仍然一意孤行,结果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虽然不愿接受,但在情理之中。
三月份英语高考的前几天,一次早自习上课很久了,她却迟迟未到,我以为她又起晚了,等到第一节课,给她家长打电话,家长说孩子不舒服请假一天。等到下午,家长打电话给我说,请原谅她说了假话,其实孩子没有生病,只不过和家长闹别扭,所以就不上学了。本来孩子已经按时坐上汽车,这时和爸爸说话说叉了,孩子就任性地不来上学了,我只能同意请假。在最后两个月里,于晓霞同学有时自习课想请假就请假,一问就说自己头疼或者胃口疼,找家长证实,家长说孩子想自己回家学习。是在家学习吗?手机一直在她自己手里,估计是玩手机了,家长也不敢拗着孩子。
其实,在这两年里,没少在她身上下功夫,鼓励、鞭策、惩罚都做了很多功课。想尽各种办法,直接鼓励不行,那就通过家长;眼前的成绩没效果,那就说长远规划;未来愿景太遥远,那就比周围的同学……但是效果不太明显,有时也时好时坏,但总体来说,没什么效果。快高考时,孩子爸爸顺便来学校对老师表示谢意。在谈到孩子的成长过程时,承认家里人都比较溺爱她,小时候全家都照顾她。
她只是众多教育不太成功的例子之一,没有问心无愧与否的感觉,只有太多的无力感。这么年轻,却要追求不符合身份的成熟,不以青春纯洁为美,却以浓妆妖冶为美。这种在外的追求反映了她们内心的追求。她们对待学业、父母的态度如何能让她们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婚姻和家庭,如何优雅地过好余生呢?我发现教师要做的太多太多,而能做到的又太少太少,想改变她们,可怎么就不行呢?想给她们一个幸福的未来,可怎么那么难呢?
无力感正在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