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题
《示众》是鲁迅先生发表于1925年4月13日的小说,通过对处于同一空间的众多人物的行为片段的描写,呈现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
任何人物不过是其独特结构的一个符号元素,就是这样硬生生地把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病态鲜血淋漓地剖出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读书感悟
读完《示众》的感受,就犹如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喘不过气来,想拿掉,却很难。尽是气愤,着急,痛苦,悲哀,想要呐喊。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些不都是如看戏一般,对事件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甚至以他人的不幸为乐趣。这种病态心理如果不能正视,害人害己,看戏迟早看到自己身上。
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里,都能看到看客形象。
《药》里革命者夏瑜被砍头后,围观的人竟然在讨论刀法快不快,看到这里时真替夏瑜不值,自己用命也换不来民族的思想觉醒。
《祝福》里祥林嫂向别人诉说她的遭遇时,别人也如看戏一般,甚至嘲笑她。
《孔乙己》里的掌柜,为了留住顾客,同顾客一起取笑孔乙己,把孔乙己当做逗乐的、招揽顾客的工具。
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中的看客和现实中的看客都不是青面獠牙的大恶人,而是我们普通人。
孔乙己去世时,没有一个人感到悲伤。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由我们的自私、冷漠导致悲剧发生时,即使我们是普通人,每一个人也都逃不了责任,我们就是原罪。
形成“看客”心态的原因
1. 在这利益至上的现实中,道德败坏也好,人情冷漠也好,腐败行为也好,不正之风也好,还是其他社会弊病也好,年深日久、盘根错节,人人都这样。自己人微言轻,心有余而立不足,操这份心也没有用。
2. 自己过得不好,以他人的不幸来安慰自己。
3. 习惯性的“和稀泥”,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和事佬。
4. 围观者众多,都觉得总会有一个人站出来帮忙。
如何避免成为“看客”
善良。
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善良是一种选择?不是天生就有吗?长大了才知道,有的人不会天生善良,有些善良的人总被不道德的人伤害,逼得不得不收起善良。
但是把坚持善良的责任推给了外部的环境和事件,我不赞同。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我们有选择善良的能力和自由。
社会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接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时不时地就会弹出一则新闻,一名男孩在暴雨中看护无盖井2小时至双腿抽筋;司机拾起因翻车散落一地物资,众人哄抢,却有一名男孩在帮助司机拾取并归还车上;还有疫情中怕感染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你看,社会在慢慢变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