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几位好朋友越过越好,不论出身如何,他们总是这么乐观,有朝气的努力生活着。而生活当中还有另外一种人,就是很想变好,但是总是深陷在痛苦回忆泥沼里面出不来。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把嘲笑、背叛、痛苦化为动力?而有些人会把这些“垃圾”,不断地去攻击自己?
不得不说和原生家庭爱和安全感有关,以及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环境给自己带来的信念进而影响到了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
所以下面做一个两种人格分析。
1.健康人格:会促进自我效能更大发挥。 高开放特质人格特质代表着。能够健康的看待完成一件事或目标时,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会有种种不可预见的痛苦。但不排斥这些痛苦,反而能以更乐观的心态接纳。认为有这些困难和痛苦是正常的。向前推进体验。某种程度上享受这样的挑战。于是更容易持之以恒地完成心中的目标,取得真实的进步和成就。
2.不健康人格:影响心理健康关系质量,限制是自我效能发挥。 偏低的开放性人格特质,神经质偏高。更容易追求完美主义。过分的追求与细节吹毛求疵,让自己内心会非常痛苦。很难摆脱极端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常常体验到失败或者深陷在挫折之中拔不出来。
而这种各色人格特质,是怎么形成的呢? 拿调色板来形容,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每一个颜色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每个人诞生时天生自带的人格特质,就像是三原色。在未来的成长经历中不断地调色,形成或健康或不健康的人格特质。每一个孩子生下来是既要安全又要成长的。这些是由我们的祖先进化来的,在安全感不具备的前提下,人是无法获得成长的。这是因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像马牛狮子一样,人在出生的很长时间段里是无法独立存活。
每一个婴儿都天生自带敏锐的觉察能力。研究显示婴儿可以敏锐感知妈妈的情绪,从她的情绪中预知环境的危险程度。从焦虑痛苦的妈妈那里得到信号,我们不安全,我们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会从平静幸福的妈妈那里得到,我们非常安全,我有我们所有需要的条件去存活下去,不用担心,不用害怕这样的信号。这样天生敏感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可以被平静有安全感的童年经历,调和成敏锐、善思、情感细腻的人格特质。也可以被焦虑痛苦的童年经历调和成,紧张脆弱、高度警觉的人格特质。
在现实生活中新生儿的妈妈会经常遇到一些事件。比如产后恢复艰难、比如从小缺少爱与支持。在有了母亲新的身份之后挑战更大,更容易感觉到自己的支持不够。再比如和丈夫的关系紧张,家人没有给予理解支持和爱。这些诱因更容易让新手妈妈陷入抑郁等消极情绪当中,难以自拔。而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被婴儿感知到。
有的小朋友刚几岁,就能发现他很难放松,时时警觉。缺乏承受变故和挑战的能力。即使告别了童年的阶段,也常会没有理由的紧张、害怕冲突、逃避冷漠和伤害。这种对伤害的恐惧呢会不计代价的,将真实的自己给封闭起来。
就像第一章的小芳一样,在恋爱关系中穿上了铠甲,这件事情是有原因的。不愿意表达自己,正因为不表达自己,才期待男友能猜出心中所想与情绪。这样的做法实实在在的阻碍在恋爱关系中,获得亲密的体验。她的男友也很难能真正的了解她的真实想法。也更容易在恋爱中体会到失望,和被忽视。也很难和男友建立深度的信任。 虽然小芳是因为童年的经历而不得不将心封闭起来。而之前的经历造成在恋爱过程中新的体验。而这些新体验经历就像一笔新的色彩,添加到人格调色板中。变成高度敏感的人格特征。在经历了不顺的恋爱关系后,更容易发展成高防御型人格特征。比如可能完全听不进,外界的他人反馈。对于不同意自己的想法立场的人,会觉得他人否认自己和攻击别人。在互相攻击,逐渐产生更多的痛苦。
小芳这样的人格状态是不健康的。这样的她总是体验到自己痛苦,或让别人体验通过。当我们发现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不管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的时候,并不是要去挖苦,更不是嘲笑对方。而是更为了更好地理解、接纳真实的对方。知道怎么和对方相处?从而让关系的质量更高。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回忆最近一次,和他人不大愉快的相处的事件。我们会下意识地贴标签。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被贴了标签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很无辜呢?
痛苦的关系,不仅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到别人。而这种情况并不是我想要的。
如何跳出自己看自己?简单的就是通过了解个人经历的调色过程。通过识别最终能掌控这个调控。有意识的在当下做出正确选择。
对高防御特质的人格有了了解,当这个人是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在生活中,更容易地觉察到,他在哪种情况下进入了高防御的时候状态,更难接受信息、更难沟通?
探究是、这个状态到底是保护了自己。还是伤害了自己和别人。
什么是胡思乱想,什么是更有建设性的思考。让反思更有意义,从而看到改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