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你还记得你那篇《蚊虫随想》吗?方教授说,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
“记得。”
“我觉得啊……”他有点吞吞吐吐地说:“也就是说,你还这么年轻,风格就已经定型了……”
这句话可以有太多不同的理解,然而我当时并没有多想,想到哪儿说哪儿:“年轻是看年龄的吗?”
他马上解释说:“不是说年龄的问题,是说风格,风格已经定型了。”
记得我回应道:“有风格是好事,有个人特色。至于定型,你也知道,我经历简单,思维方式也比较固定单一,所以文章内容难免有所雷同。其实我希望自己少一些重复……”
他总能看得更远一些:“我知道了,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风格。”
后来我好好地想了想那句话。有风格是好事,“年轻就已经定型了”,听起来似乎是值得忧虑的。
由此引发了我几个问题:
1.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
2.一定需要改变吗?
3.风格难以改变吗?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这么说的根据是什么?我发给他们的那些文章,大部分是我在师范时写的。那时想很多问题,又想不出结果。那时候写的文章,几乎都是混沌中的偶然清醒,调子都差不多。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一定需要改变吗?我想起李健所说的:
一个人的音乐风格不是想变就能变的,但即使在一个狭窄的领域,其实也能领略无限风景和千变万化。
因此,即便风格不变,用它所能表达的东西却是无穷无尽的。
最后一个问题:风格难以改变吗?
写作是一项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当对这种技术非常了解时,变换风格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而且我觉得,真正用心在写作的人,写作并非仅仅是一种技术,它会随生命的成长而变化。当生命淋雨时,它是湿湿的;当生命开花了,它洋溢着花香。变化的并非仅仅是风格,更是内里。
思考到这里,似乎便结束了。
然而,并没有完。
今天晚上爸爸给我打电话,他知道我要去一个班级上作文课。可能是之前和他分歧太多,他的语气小心翼翼的:“我就是提个意见啊。我初中老师以前讲过作文,作文有记叙文、抒情文、议论文,还有一种写人的是什么文?嗯……写人文吧?比如写人,写父亲,不用写他的什么事,就写他脸上的皱纹,斑白的两鬓,从这些就可以看出他为了养儿育女,饱经风霜……嗯……我就是提个意见。别人要你去上课,是看得起你。你要好好准备。”
以前会反驳父亲的话,却没有去用心听他话里行间的意思和情感。反对某个人成了定势,耳朵里就听不见真意,只能听见可供自己反驳的东西。比如他说的这些话,以前的我可能会想:“我不用你教我!这么简单的东西,我都知道。”
现在却感受到他对我的关怀。他愿我好,想要帮助我。
“你还这么年轻,风格就已经定型了”,打完电话,我突然想到了说这句话的人。他只是借一句话,表达他的意思。我自以为了解了他的话,我了解他的意思吗?
他想告诉我一些什么?
“定型”容易沦为“狭隘”,也许他是希望我能够有所创新,不要老是同一个调调,还是同样的内容。也许他是想告诉我,要扩宽自己的视野。
想起有一个人,曾经说我是井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