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万维钢老师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日课第38课。
讲的是佛学的实践,也就是练习的方法,就是静坐冥想。
而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赖特是在2003年加入的洞见冥想协会,学会了这套称之为“内观”的功夫。“内观”追求的是“正念”。内观,适合心理学家。
内观是可以像心理学家一样体察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做出分析。而且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直接在内观中观察印证,很有科学精神。
而内观冥想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对事物的洞见,和个人真正的自由。
冥想的入门
冥想的形式很简单。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第一步就是坐下。第二步就是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别的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的呼吸。
说起来简单,刚开始做起来难。当一个人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大脑是会乱想东西的。各种情绪和想法就会开始浮现,有的时候我们能享受其中,甚至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但是想要进入冥想的状态,就要去你不能放任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而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面。坚持的时间越长,冥想的功夫就越深。练好了这个技能,才能不被各种情感和思想所困绕,摆脱大脑模块的控制,获得自由。
如果能够长时间的专注下去,你将进入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这本书的作者赖特就说他曾经达到过这种状态,有一种巨大的喜悦感,类似于服用LSD的感觉。
正定和正念
在佛学的“八正道”中第八就是“正定”,也就是一直保持专注呼吸的功夫。这也是小成佛教修炼的方法。
而再进一步,达到“八正道”中的第七“正念”,就是现在流行于美国知识分子中的“mindfulness”了。
“正念”就是要把专注在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应用。这让我想起了樵夫的故事,同样是打水、劈柴、做饭,如果不能专注于一件事就会思前想后,效率底下。
“活在当下”就应该专注于身边事物的深刻之美,对世界有一个诚实的认识。
但是“内观”中的活在当下不是目的,而是专注于一个事物并从中获得洞见。这和大脑的自由随想的状态还不是一样的。
我的感想
在坚持冥想的一年里,确实感觉到注意力没有以前那么分散了,可以逐渐的感觉到专注带来的变化。但就像文章里面说的冥想状态和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是冲突的,二者只能得其一。有时候默认模式网络也能够给人带来很大的启发,对于这两种状态的界限的认识需要进一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