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弘扬中华文明担当文化使命》,窗外的刺桐花正扑簌簌落在阿嬷的茶盘上。我忽然发现,那些写在作文本里的"文化传承",原来就藏在阿嬷每天供奉关帝爷的三炷清香里。
上周末阿姐带我去蟳埔村,咸腥的海风卷着春菊香扑面而来。梳头姨婆把含笑花、素馨花编成花环簪在我头上,沉甸甸的像顶着小花园。"这可是宋元时期传下来的打扮!"阿姐拍照时,我忽然发现簪花围和开元寺飞天壁画里的花冠一模一样。回家的电动车后座上,阿公笑我:"簪花围配校服,真像穿越来的小讨海女!"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狂欢。我和同桌挤在金鱼巷猜灯谜,头顶的刻纸灯把"福船"图案映在红砖墙上。最震撼的是东石镇的稻草香龙,几百人举着插满线香的龙身游街,火星连成流动的银河。爸爸把我扛在肩头,我伸手就能碰到带着稻香的烟雾,仿佛摸到了千年前祈愿丰收的温度。
我们学校最近开了"非遗社团"。木偶剧团的叔叔来表演《赵氏孤儿》,小木偶的眼珠子居然会转!现在我每周三都去学提线木偶,光是让小沙弥双手合十就练得满头汗。林老师说:"你们手里这三根丝线,和唐朝小朋友牵的是同一根呢。"有次我把丝线缠成了毛线团,急得差点哭出来,忽然想起书里说的"担当文化使命",不就是像解线团一样需要耐心吗?
科技课作业让我成了"小网红"。我们小组用3D打印复原了洛阳桥的筏型桥基,还在桥墩里装了LED灯。当桥洞在黑暗里亮起时,恍惚看见北宋的月光正穿过桥墩,照亮往来的商船。视频发到抖音后,居然有金门的网友留言:"和我们这里的古桥好像!"原来文化传承就像洛阳桥的潮水,早把相同的基因送到海峡对岸。
现在每天骑单车上学,中山路骑楼的滴水兽在晨光中苏醒,牛肉羹的香气混着讲古人说书的声音飘来。上周在关帝庙看见金门来的阿伯用闽南话掷筊杯,突然明白老师说的"两岸同根"——就像蟳埔阿嬷和金门阿婆供桌上的那炷香,明明隔着重洋,青烟却朝着同样的方向袅袅升起。
今天路过天后宫,阿嬷正往灯笼上写"风调雨顺"。我接过毛笔歪歪扭扭添了"国泰民安",墨汁顺着红纸往下淌,倒像条欢快的小溪。阿嬷笑说:"明年元宵,你带同学来画龙灯吧!"我摸着校服上沾到的金粉,忽然觉得文化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大事,而是阿嬷教我握笔时温暖的手掌,是簪花围里颤动的春菊,更是3D打印机吐出洛阳桥模型时,那缕带着科技温度的丝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