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第三章
二、《传习录》上卷
徐爱录2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万事万物都有定理,这好像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说:“从万事万物上去探求至善,就是把义视作外在的东西了。至善是属于内心本体的,只要‘明明德’到了惟精惟一的地步便能做到至善。但这也没有离开具体事物。朱熹《大学章句》中所说的‘穷尽天理而不带一丝一毫的私欲’的人,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19天共读《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第3天第2章,日期:1月3日,(答题时,作业头不要修改,问题不要删除,这样方便群管理统计)
1、你是“感兴趣一族”,还是“没兴趣一族”,如果是“没兴趣一族”,你将怎样改掉这个不好的思维习惯?
【答】我是“感兴趣一族”,而且是对什么都感兴趣,反而什么也没干好。我缺乏的是专注与投入,以及坚持不懈。
2、“成功”与“不成功”在有趣之人和无趣之人的心里是一个怎样的心智模式?
【答】有趣之人认为“成功”可以收获到成果,“不成功”可以享受过程中的乐趣,以及能从失败中吸取的经验,升华为自己的智慧。无趣之人获得“成功”的时候,可以会出现更大的担忧,我的“成功”能持续多久?当他“不成功”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恐惧,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现实,导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摘录:
“兴趣(interesting)就是你以最高级(est)方法的形式投入到当下(ing)的事情之中(inter)去。”
“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本身而不是结果来做事,他很难做不好这件事情。”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开始用‘不感兴趣’来搪塞时,生命也开始对他不感兴趣了。
“无趣之人”,往往不是无能之人,而是无坦之人。
备注:答题没有对错,不限制字数,不用相互比较,出题目只是促进大家思考。在这里,我们都是学生,大家甚至可以自己思考其他的问题,我只是做个引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