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素质教育。实际再往前追溯可以从至圣先师孔子那儿发现素质教育的影子。孔子说“有教无类”。无论是富贵、贫贱、聪明、愚钝,无论能力的强弱,智力的高低都应该接受合适的教育,这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
老话说:“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这些话对处在顽皮时期的孩子来说是最有用的,哪位老师管的严,哪科的成绩便会好。这种经验屡试不爽。可随着最近越来越多的家长课堂,越来越多的心理课堂铺天盖地的涌入每一个与教育有关的角角落落。让从事教育的我们越来越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
我们是该按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严师出高徒,出成绩。还是按着各位教育专家,学者推荐的方式。从人出发与学生共情,由此引起了我的反思。
这条路并不好走。我们处在素质教育的天空下。但是在以教育著名的衡水。我们的成绩又都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说话的。即使有些学校不敢在班级公布成绩,不以分数写在家长通知书上,而只以“优、良、可”的形式,或“ABCD”的形式公开给学生和家长,可在教师内部还是以成绩衡量为主的。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得第一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可一个年级十来个班或几十个班级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总要分出个一二三来,这对一些积极上进的老师是一种激励,对另一部分老师来说就是一种伤害。成绩不行,就证明水平不行,能力不行,业务不行。这无疑也是最深的打击。很多一线教师反映付出了,但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有时会因为一二个学生的偏科,有时会因为一两道题的失误而使成绩拉开差距。难道就因此说明这个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我亲眼目睹一位老师的课上的十分精彩,课堂寓教于乐,非常受学生欢迎。也是这位老师在假期布置作业时让学生做一些为父母洗头,洗脚类的感恩作业,让学生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受父母的不易。但也是这位老师,她的成绩名列前茅的时候极少。分析其原因是太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不怕她。
我也见过有的老师认真负责,她教的班级成绩远远高于其他班级,有这位老师在,基本上其他人是不去想第一的可能。究其原因还是严,学生出于惧怕心理,先完成此科作业,听课也不敢稍作马虎。成绩自然也就提上来了。在学校的教学中,领导同事也及易向这类老师看齐。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全面的衡量,有时候我想,教育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可以见到成效的,它是需要几十年来慢慢见到效果。这中间稍有差池可能就会前功尽弃,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教研、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反思。我们的学校也需要一个健全、合理、高质量、高效能、人性化的评价机制来促进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
曾经有人说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如何唤醒?唤醒的方式是怎样的?这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也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