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小事
——读《呼兰河传》有感
育才中学初二(15)班 张泰然
萧红的一生是漂泊的,可正因为漂泊,才会向往呼兰城的童年,才会回忆家乡人的过往。
作者简略地讲述了呼兰城的概况。小小的城,两条窄窄的却不失繁华的街道,勾起了作者对老风俗的回忆,便津津乐道起跳大神、唱秧歌。作者当然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童年,祖父的和蔼,二伯的疯癫,似一副画卷,作者娓娓道来。
先讲讲东二道街最著名的大泥坑吧。这坑横在路中间。旱时像粥,涝时似河,“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油亮亮的。”这泥坑当然也陷害了许多过路人和牲畜。这样一来,周遭的人们便又看得一场好戏。几个好心的普通老百姓用尽全部的气力将奄奄一息的马抬了上来。而几个洁净的“绅士”只是在一旁叫好,怕脏了自己的手。我不禁憎恶起他们来,不仅是他们的“不作为”,而且是他们做了一回“伪君子”,外表是洁白的,内心是肮脏的,又算什么绅士?
既然有了问题,就必然需要解决它。可大家面对老绅士的要求,却竞相提出馊主意,竟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坑填补起来。也许没有了坑,就没有热闹看了吧,就没有便宜肉吃了吧。那些“看客”还一个劲埋怨税收局,人心出了差错,哪里是外界的原因呢?
说完城外的情况,作者将镜头转移到自己的房子和后院,讲述自己家中的小事。小时候的萧红可谓十分顽皮,在后花园玩腻了之后,跑到大杂物间,翻出许多古玩意,引起祖母的惊呼:“这是你二姑的……这是你大嫂的……”而在我的眼中,它们是陌生而又新奇的;在祖母的眼中,它们却是熟悉而又怀旧的。这些小物件,使我和祖母原本冷若冰霜的关系变得渐渐温和起来了。
作者家中像一个大杂院,形形色色的人来来往往。有二伯就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他经常疯疯癫癫,别人问他问题总是答非所问。因此大家都嘲笑他。而我和他关系还算好,直至看到他偷东西,才改变了对他的印象。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有二伯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断被人挖苦。孔乙己后来也许是死了,可有二伯假装上吊、假装投井之后,依旧好好地活着,这也正说明有二伯对生活还是充满着信心的。
《呼兰河传》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大多都是以凄惨的悲剧结局。请人跳大神却依旧无药可救;看好野台子戏的女儿女婿们终要与娘家告别;团圆媳妇被婆家折磨得离开了人世……这世上的苦楚也许是太多太多了吧,短暂的幸福背后还会埋藏着痛苦的魔爪。
但这一切的一切,并非偶然。萧红时期的呼兰河城,是一个刚由动乱转为平静年代沉淀而成的。人们的文化程度也许普遍不高吧,才会出现跳大神此类迷信活动。可惜的是,这一城中几乎没有一个明智的群众。人们心甘情愿作一个看客,嘲讽着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这让我再一次想起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那群日本留学生。他们身为中国人,却为日寇卖命,简直耻为国人。虽说呼兰人还未达到此无耻境界,可这一切足以显示出看客思想的顽固了吧。
萧红的这篇小传以小见大,从小城中的小事,折射出了中国当时的大问题。她和鲁迅等大文豪一起,为中国、为华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