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渡

南方的孩子大约都听过甚至会唱《外婆桥》这首歌。清新柔和的调子,带了江南的水汽。我的外婆也住在河的那一边,但是因为地方偏,不必花大力气造桥。要过河,去渡口搭船。能用的船不多,只两只。一只渡人,一只在浅滩泊着。不远处的沙滩上,也常能见到一两只废弃的破船。

船是杉木做的,不过三五米长,没有篷子,碰巧下了雨,艄公戴斗笠,乘客各自拿出伞来。乡下人的伞大而厚实,直柄的多为青色,一旦撑开,可以遮住好几个人。艄公在船头摆篙子,碰着有人向他打听事,就大声应几句。兴致好时,也扯开嗓子唱楚剧,中气很足。

艄公大约总是单身的老汉,也不甚老,五十多岁的年纪。太老了也不成,没力气,掌不了船。听说婶娘的叔父原先也做过艄公,后来太老了,就收拾了行头,傍着婶娘的两个兄弟过日子。

   平日里艄公总是在河上的,只“双抢”时停几天。一来是大家都忙田里的,搭船的人少;二来他自己也要为子侄分担一些活计。当然,这时候若有人要渡河,也只要提前跟艄公说一声就成。其他或是时候不对,半夜里赶着要过河的,到艄公家窗口喊一声,也没有不答应的。

当然,摆渡也要收钱,大人一块,小孩五毛。碰上没零钱,回来给也行,下次给也行,欠着欠着就忘了的,也常有,艄公也不争讲。

家乡有送节的习俗,碰上了节气,出了嫁的女儿要割两斤肉回去孝敬老子娘,或是把老子娘接来住一阵子的。这时河上最热闹,老人、孩子、汉子、婆娘,一船一船地渡过去,载过来。搭船的人都熟络,上了船就闲谈起来。孩子们趁大人不注意,把手伸进水里,捧出水来,浇得同行的人一身都是,大伙儿也不恼,只笑笑把衣裳抖抖,倒是奶孩子的少妇张皇,连忙转过身子,背对那洒水的孩子。

说着笑着,也就到了岸。上岸走一段路,再翻过一座小山丘,外婆家也就到了。

  小时候我常担心,要是艄公爹爹老得撑不动船可怎么办呢,村里再没了单身汉子。然而我的担心毕竟是多余的。

   ——大前年春节,河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