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盐的调和
20190612
命题作文写起来并不顺手,就如同在马路上行走,条条框框的约束太多,还要揣度是否合意,然而有些时候却又不得不为,也许这就是现实,人们很难超脱,合流是一种必然。
这一日,有人抛出了一段,让我依题作文,相当于读后感,也可以说是借题发挥,题目如下。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初看时一头雾水,想来这有该是那里来的汤,名言警句,当时身在世外,无暇顾及,暂且放下。
按在我的习惯,喜欢查出处,假如真的是如我的想象,就要知道此语的出处和背景,而只有如此,才能理解其用意。更深一步,有些话语,还需要了解前言后语。
回到现实之后,就开始着受了解,当然是毫无结果,这段文字出自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这就值得琢磨了。
这类题目实际上就是一个坑,就是让人向里面跳,理解了用意,看清了用意,跳进去了,就是满分,如果弄得蛮拧,恐怕只能在岸上溜达,暗自神伤了。
其实这件事情原本简单,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却只能复杂,因为这是一个游戏。假如此事放在平常,就好比递给你一个果子,让你品尝之后说出味道和感受。如果你此时心情好,就能多说一些,而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就是三言两语的搪塞了事,甚至也完全可以对此事置之不理,但是,此时不行,不管怎样,你都要吃下这只果子,虽然觉得难耐无味,却还要装的如同享受了美味佳肴一般,说出违心的言语,欺骗自己的内心,以获得可能带来的利益。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环境。
素材有三句话。先说特性,水淡盐咸,再说同类的增量不改变本性,然后说,也是立论,只有混,才能有变化,才能有世间万象,勃勃生机。
我不管所谓的“意图”与“用意”,这确实是我的感受,然而这样的感受似乎并不怅然,而隐隐的有一丝无奈。这个题目与随后看到的小鸟衔树枝漂洋过海,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此题同样的烂。
在这个题目中,出题者闪躲腾挪,飘忽不定,乱用概念,混淆边界,其结果是一片混乱,最终,不论是立论者,还是解读者,亦或是观察者,都不会有确定思考。
记得有句俗语,屁股决定立场,大概是这样,文雅一点的说,就是由于所处的地位与角度的不同,对于事件的行为就有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随意的,是人所必须持有的态度和准则,再以一个冠冕堂皇的词语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人具有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两面,而这两面原则上是不会统一的。在群体环境中,个体属性,也就是自我意识,可能也要某种程度的限制,社会属性,也就是群体意识需要适度的彰显,自我意识甚至需要泯灭。但是此时自我意识并不是彻底的消亡,甚至被强化,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性的结果,而这种情况,又可以被冠以领导意识。其实说到这里,大体上也就明了了,在以往的命题中,广为讨论的关于创造历史的问题,人们只知道英雄,没有人知道群众。
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永远是矛盾的,我觉得这种矛盾或许是无法调和的。
其实对于自我意识,被强调的,绝对是个性,而不是调和。修身养性是自我意识内化纯化的过程,而达济天下则是外化,走向群体意识的过程。在治学领域,业专于功,杂家固然好,专家更可傲。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水加水,盐加盐”的过程,而由此,才能形成清净的氛围,而调和只能造就浮躁。
在群体意识中,单一的色彩的确是一种困局,这样的事情我们都有经历和耳闻,二战时期的德国,昭和时期的日本,文革时期的中国。群体意识中,确实需要多样性、多元性的存在,虽然有主流意思的存在,但是非主流的意识,同样也是需要的。
说到这里,或许说明了我的主张,但是也还有必要强调一下,就个体而言,需要的是纯粹,也就是个性,以此才有存在的价值。就群体而言,需要的也是个性,只是需要多元性的个性,而由此才能形成多彩多味局面,形成共生共存。
无暇再多赘述,可以肯定的是,此题理论并不严谨,甚至有些偏颇,其结论应该是“物虽是,但人非然”,在这里他混淆了自我意识与群体意识的概念,也就是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要求和强调自我的个性,也是人本主义的觉醒,而立论者恰恰在扼杀,在堵塞。
从落笔到现在,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天马行空,胡言乱语,我也该到地方了,就此搁笔,对错是非之间,你自去体会。于我,算是交卷,于你,算是什么,我不知道,总之,交给你了,我的心事了了。该抽烟抽烟,该干啥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