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所学到的知识都不能落地 那又有什么用了?
最近写文章的频率,有点高,几乎是一天一篇。
而且内容一般都是一些都比较“高大上”,也比较励志的,更有一些很实用的文章。
比如《让我们变得“高效”“节能”的九个微信沟通技巧》,
在里面写了关于微信聊天的细节和应该注意的方式。
但是很多朋友都会质疑我,写了这么长篇大论的文章,你自己都做到了吗?
如果没有做到的话,那你凭什么拿这个来糊弄我们了?
首先,对于他的这种做法,我自己也表示深深地理解。
现在很多作者,都是写了一大丢的技巧,一大丢的心灵鸡汤,来喂养我们这些读者,以至于现在很多读者,都产生了“免疫力”。
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写的文章而言,我是做到了,才会去写的。
比如:以前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喜欢使用“哦”,“呵呵”等词语,但是我经受上次教训之后,就没有再用过这个词语了。
而且我自己每次和别人聊天沟通的时候,都会把语言组织好,并且在发出去文字之前,我自己也会认真地再回看回看。
所以说,在这一点上面,我是可以保证的。
其实在这个信息十分丰富的世界里,对于我们读者,以及我们自己来说,选择信息也就变得非常重要,而且也会越来越难。
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接触到的知识,我一般都会为之所用,并且能够一个固化,进而再形成条件反射,最后希望能够达到融会贯通。(这需要时间,需要重复。)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大学学弟的一个故事。
他是我的学弟,也是我的老乡。
(现在已经大三了)
所以在自己大四的时候(他大一)都非常地关心他。
每次去他那里,都会和他聊上几句,并且让他慢慢地适应大学的生活。
但是每次去聊天的时候,他总是给我带来了满满的负能量。
他每次的大致意思是:
这些道理,我都懂,并且我也想要去那么做,但是有的时候,做起来却是如此的困难。
他每次这样的提出自己的困惑,我也一一地解答给他。
“其实你不必为你的未来担心,你只要做好现在的事情。而且你把大学应该要做的事情,给做好。”
“比如学习,比如旅行,比如谈恋爱,比如体验不同的工作,不断地试错。”
我每次也会苦心婆说地说:
“我要是在大一的时候,能有这样一个学长为我指点的话,那我的大学生活,可能会过得更加精彩。”
而他也很呆头呆脑地说:
“谢谢你了,你说的我都知道了,我会过好每一天,过好当下的日子,不胡思乱想。”
每次当我们聊完这些话的时候,而且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我的心里都会欣慰很多。
而且我也相信,他肯定是懂得了这些道理,并且也会付诸于实践。
但是当我毕业一年以后的某一天,我没事的时候,给他发了一条QQ信息,
“最近过得好嘛?各方面都还顺利嘛?”
我是看着他Wi-Fi在线的,所以就直截了当地问了他。
他不一会儿,就给了我回复:
“过得不咋地,感觉有些迷茫。虽然每天都在忙,但又不知道干了啥。”
我很惊讶地说:“那是为什么呢?”
他回复给我说:
“我也搞不清楚么子个情况,一阵一阵的,像是病。”
我当时就真的有点无语了。
但我还是说:
“总该说点什么嘛。不然我怎么给你提建议了。”
他后面回复说:
“就过好每一天吧,先不管那么多了。”
我就也没说什么了。
“不早了,那早点休息吧。”
他也急速地给我回了个笑脸,然后发了个
“晚安”。
当我后面重新再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觉得他应该是经历了些什么,不然怎么会变成这样?
但我确实也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所以对他的情况,真的是无能为力。
后来,我了解了其他同学,他们也有同样的状况,而且他们很多人,都是参加过社会上的一些培训,一些激励自己的培训,
比如:陈安之老师的“成功学”,其他关于打鸡血的培训。
名誉上是要你成功,也说的天花烂醉,但就是没有实际行动的价值。
然后他们听多了,可能就变成这个样子了。
其实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很多这样不好的东西,让你觉得懂了它,但就是做不到,
比如:“成功学”,比如一些打鸡血的培训,等等。
所以,作为我们年轻的一代,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被这些培训给残害了,给弄坏了心智。
我们作为当代的社会青年,就应该做到
“把所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
我相信,我们的前途,都是非常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