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ScalersTalk成长会五年了,认识了很多会员小伙伴,今天说说什么样人会加成长会。
1、来学习并且能做到持续行动的。
这部分情况大概在四成左右。成长会的特点是,你要进来了,如果想做事情,会有很多小组可以让你一直做事。而如果你会一直做事,一般收获都会非常大。收获非常大的原因不是因为我很厉害,而是平常很多人从来不会持续做事。于是只要稍微比平时努力一点,持续下去,积累一年甚至半年的时间,就会感到很明显的变化。而且不仅自己能感到,周围的人能看到。
这部分人既有学生也有职场人。在成长会早期,学生占比高一些,目前工作人士占比高一些。这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早期我写了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的文章,而现在写的认知方面的比较多,而有工作经验的人会对现在的文章更有共鸣;另一个原因是,在学生时代就看我文章的人,长大了、毕业了,已经参加工作。
这部分人基本上每年都会留在社群,并续费下一年的社群。而选择留下的原因,一方面是认可我,另外一方面,是从持续行动中受到了启发,生活有了改变。当然赚到钱也是理所应当的。不过我不太愿意说,毕竟这不是一篇招募文案。
这些人自己在生活中已经完成能独立持续行动,即使不在我的社群里也完全没有问题。然而他们仍然会选择每年续费,可能是喜欢我们的氛围,可能是认可我的行为,反正就是真爱!
2、想学习但是还在挣扎着持续行动的。
这一部分人在社群中大概也占到四成。这部分人的特点是,内心认可我做的事情,但是有各种理由不会行动。同时,心里面有极度强烈的渴望要成长,然而却总是在脑海层面有活动,不会落实到生活中。
在这一部分小伙伴中,“言行不一致”的情况相对普遍。但是根据我的了解,其实也不是故意要言行不一致,就是“做不到”。不过虽然做不到,但是因为想学习,也会非常认真而且真诚:每一次下决心都是认真而又真诚的,每一次放弃也是认真而又真诚的,每一次忏悔也是认真而又真诚的,每次重复以上步骤也是认真而又真诚的。当然每一年也会很认真地对自己说,下一年要继续参加,继续努力。
这就是在持续行动的路上挣扎的典型表现。而这部分人也非常容易两极分化。
第一种人最终会变成“能持续行动”的人,这个时间大概会要两年至三年的时间。
为什么要那么长?因为短期的改变是无效的。今天你打鸡血改变了,明天生活会给把你改回去。改变只能耳濡目染,长期熏陶。但是光耳濡目染也不够,因为看多了会司空见惯。所以还要做事,但是做事又容易放弃。如果要变成能持续行动,必须经历一番痛苦、纠结、反复。然后你就会看到,他们会突然对我一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感同身受,或者对着我两年前上课的录音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感悟。但是你当下说什么,可能真的理解不到,因为要慢慢陈一会。
这就是为什么我做社群要以年为单位,收年费,而不是天天做社群营销搞转化。如果你的时间太短,你根本看不到一个人的行为在一年以及更长时间内的变化,而这样你也会错过许多关于成长的真相。
人的改变真的需要很长的时间,尤其你要让一个人对一个理念产生深刻的认同,靠21天的训练营基本上没什么作用。这是我从很多案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当一个人能够独立持续行动以后,就变回到前面第一条说的情况。
第二种人没有做到持续行动,会离开我们一段时间,然后过几年再回来。
如果一个人在社群里从来不和我们一起做事,但也会续费,我很欢迎!这就叫“持续行动,持续续费”。但是我内心知道,这样可能不会持久,持续两三年就会停止。因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认可与好感,并不一定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每年给我一笔钱,然后在群里什么都不做,最后要么觉得没有什么收获,要么就忘记续费了,不了了之了。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认可要与日俱增,唯一的方式就是共同成长。而如果想要真正共同成长,不能喊喊口号,要一同做事情,一起持续行动。一起上过战场,扛过枪,共同克服困难达成目标,这样形成的认可,相对会持久一些。
不过,没有在社群和我们一起做事情的人,会陷入一个死循环。由于没有参与,对社群的认知会相对单一,对我的了解可能也只存在文章的认知上。而这又会进一步抑止参与的兴趣,然后觉得没有什么意思,进而不了了之。这样的情况,一般就不会再留在社群。
不过,对于想要成长的人,如果不持续行动,本身就不会有成长。所以,会出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些小伙伴会在某一年不再续费,然后相隔一两年后又选择回来。回来的原因是,之后加了一些其他的社群,还是感觉我们的不错。然而更有意思的是,由于上一次离开我们的时候,对我们的记忆还保留在几年前,其实他不知道这几年我们付出的努力,已经让自己有很大的改变。这一点认知上的差异,有的人可以接受,有的无法接受。
去年有一位2015年社群的小伙伴想回到2018年的社群,但是最后在价格上她无法接受。为什么呢?她在2014年报名社群的时候,价格是900元,到了2018年我们的社群价格已经到了2999元。然后她和我砍价,想把那个2砍掉,我没答应。她说,“你变了。”我说:“每年都在变,四年已经变化太多了。”
3、想学习,但是就是来看一看。
这部分比例虽然不多,但是也值得一写。“看一看”有很多种类型,在这种类型下,一般就是进入某一年的社群,在里面待一年。
(1) 各行业朋友来看一看。从2015年起,每年都会有一些行业大佬、同行的朋友进入我的社群。要么就是老板亲自来,要么就是派一名员工来。这些行业大佬也没时间在小组做事,所以就会在大群里暗中观察。不过能被认可,我倍感荣幸。希望我做的工作,能对行业有一些启发。但是我也不愿意用这个来做宣传,所以我也很少说这事。
(2) 出于感谢而进入社群。有时候我会帮一些朋友的忙,或者提供了一些意见。如果是举手之劳,我也不会要求什么回报。这时候,有朋友会进入我的社群,这种就像通过社群报名的方式向我表达感谢。
(3) 给我钱,混脸熟,不进群。还有一部分小伙伴,每年会来续费,但是有时候都不进群。我问为什么,对方说,因为认可我,而且也受到过我的影响,所以愿意每年以付费的名义留在社群。我听完以后,感觉像收到了一笔捐赠。这样持续下去,以后就会有人给我们捐楼了。
(4) 冲动消费,随大流进来的。这一部分在2015、2016年社群费用较低的时候比较高,毕竟那个时候价格低。冲动消费对社群的坏处就是,花钱进来的人对你并不完全认可,可能是觉得你很厉害,可能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就是有个朋友报了也跟风。这种冲动型的人进群后会继续寻找新的冲动,但是持续行动并不是天天冲动,所以就会很难受。而且冲动的人往往很急躁,根本不愿意踏实下心来学点东西,就会在社群里捣乱。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好很多,因为我把价格提升到大部分人都冲动不起来的时候,这个人群就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虽然说做商业要制造冲动消费,但是做社群还是理智一点比较好,毕竟我们要让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傻。
总体而言,做社群其实是做人心,做信任。信任来自于哪里?信任其实并不一定来自于你为对方创造价值,这是商业用语。信任其实来自于我和你共同创造价值,形成共同记忆,共享超级符号。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一线大城市,我们可能不一定会和亲戚走得很近,但是我们却可以和社群里理念、价值观、行动节奏一致的小伙伴成为持久的朋友,成为我们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好的社群,应该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价值。
不要把社群里的成员当成你社群营销的变现手段。人心是肉长的,你怎么对待他人,他人会怎么对待你。社群是人与人的集合,是信任与信任的叠加,是行动与行动的交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根本就不用担心未来。
说到底,只要我自己一直在持续行动,那最终就一定会和持续行动者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