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系原创首发
“少年只知项羽勇,中年方懂刘邦难”,这是作者本章的标题,看得出经过一些人生阅历再去看待历史时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都知道刘邦和项羽先天的资源本就是不一样的,他们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而能拥有项羽那种资源的人本就不多,普罗大众更多的还是和刘邦差不多的背景。
因此刘邦的成功更具有激励性,而他的心酸也是普罗大众能切身感受的。
哪吒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不也是同样的体现了普罗大众一种不服输,想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吗?
即使飞蛾扑火,但总得试试才有成功的可能,不是吗?
刘邦48岁才出来“创业”,48啊,别说那个年代,就是现在也不是年轻的岁数了,但是他还是不安分,他不认命,他想要搞点名堂。
就如作者书中这句话,似乎也只有同样中年的人才能懂:
人到中年,最怕的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中消磨掉仅有的激情。可是只要咬牙熬过最苦的那段日子,付出的努力,命运才会慢慢回报给你。
我想刘备内心是有激情的,大丈夫总想干一番大事业嘛。在前期社会的摸爬滚打中他结识了一帮朋友,这些人是日后跟着他混的兄弟,有了这些初级资源,刘邦“下海”干了!
他投靠了楚怀王,并因为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给了他一些机遇,先于项羽入关中。但项羽岂能容他捡便宜?项羽收拾完秦军,拉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就回头找刘邦算账,请他吃“鸿门宴”。
刘邦自知“理亏”又实力不如人,因此赴鸿门宴时表现得很“窝囊”,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保住了性命。
大丈夫能屈能伸。
刘邦最终夺得王位时,也开心不起来,因为还有一堆麻烦事等着他——平定各大诸侯。
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老残的身躯为大汉江山的稳定再作最后一战——平定淮南王英布。
这像极了辛苦打拼的富一代,他们是吃苦耐劳的一代,福是没工夫享受几天的。
可,没有他们的打拼又哪有后世的荣华。
家族命运的改变,往往也是靠某一代的付出与奋斗才换来子孙的好命。
奋斗者辛苦吗?辛苦。但奋斗者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