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支玉恒老师教语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支玉恒老师小学语文界的一位传奇人物,40岁才由体育老师转做语文老师,结果一教就教出了自己的个性,教出了语文教学的名堂,教出了在全国的影响,被誉为小语界“四大天王”之一。
最好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向死而生,那是一种生命给你的珍惜
支玉恒老师就是为语文而生的。支老师学历低,非语文专业出身,曾经是体育老师,可课堂上知识渊博,表现出很强的文学功底。对教材的把握,教学设计的巧妙,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做讲座从来不用讲稿,出头成章。无不让科班出身的我汗颜。
为什么支老师能够做到这样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能力?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就是那股子拼劲,不服输,向死而生的那股子劲。汉语拼音不会,连补三个晚上,攻下来。字写不好,练毛笔字。一练就是三四年,备课、改作业、写论文、写总结,只要是写字,一律都是毛笔小楷。朗读读不好,借来录音机,录了听,听了改,改了再录,每篇课文都要折腾三五遍。文化底子薄,不懂教学理论,买书、看书、做笔记、写心得,一直坚持到现在。课讲不好,就去听课,找老师讨教……正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支玉恒老师才在小语界闯出了名头。
支玉恒老师突患脑栓塞,左半身瘫痪,住院卧床六个月,但继续读书,并讲笑话给家人听,以慰亲情。9月份出院,已能持杖而行,而且恢复神速。11月份就乘车直抵成都,讲出了全场喝彩的《第一场雪》。谁能想到他是从病床上站起来才两个月的瘫痪病人。
支玉恒老师四十岁该教语文,正是我现在的年龄。科班出身的我,和支老师差距在哪里呢?我也要正视自己的短板,努力去补短长长。于漪老师说过,我有两把尺子,一把用来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努力向名师学习,向身边优秀的人看齐,多读书,沉淀自己,厚积薄发。
再失败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
支玉恒老师的课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出现新的精彩。公开课本来准备的是《草原》,但到成都之后,发现已有三四个参赛选手要讲《草原》,当机立断改讲《第一场雪》,临时备课,临时找资料,还临时请教了前辈,第三天就登台亮相。真是为支玉恒老师的勇气而折服,而这勇气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一个老师厚重得底蕴和扎实的功力。
杭州讲作文课,因为地上捡来的报纸一篇文章,而改变授课思路,五分钟之内改出教学设计。他的自信和胆识真是无人能比,被于永正老师称之为“怪才”。
他说,教学是一门充满了科学和创造的艺术,我们应该从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做起,要敢于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另辟蹊径”、“别出心裁”,不要怕被人说成“标新立异”——只要你的新和异表现并丰富了教学规律。
用精神开启语文视界
支撑支老师卓然前行的,或许正如他所言: “人要有一点精神的,做就要做得像样。”
“读是语文学习链条的中心环节”“读”是支玉恒老师语文教学的经典语境。
“学生自主空间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前提和动力。”“课堂不是以完成预设为本,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语文实践中培育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上。”
学生从内心感到收获才是根本。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最关注的应是学生的思维动态,尽可能根据学生的说和想来展开教学,才能实现以学定教。
……
支老师的至理名言走在了语文教学的前沿,具有前瞻性和人文性。支老师俨然一簇点燃心灵和智慧的火把,创造了清新明快、灵动婉转、趣味盎然的生命课堂,而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教师生命盎然的生活和艺术源泉。
支玉恒老师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教学天生就是一件苦差事,它需要殚精竭虑,耗尽脑汁,夜以继日,但耕耘之后必定有收获。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快乐;喜欢自己做的事,就幸福。一个人如果选择了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且社会需要做的事情,并沉醉地做着,这无疑就是最幸福的,我想课堂上的支老师激情洋溢,俯下身倾听孩子的心声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