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东南的深山里,有一群勤劳善良的侗族老人,她们不仅延续了侗族千年生活习惯,更保存了其文化和服饰。
她们执着地坚持手工制布,且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布匹要经过26道工序,通过蓝靛、白酒、牛皮汁、鸡蛋清等混合成的染液反覆浸染、蒸晒、槌打而成。制成之后的布匹将作为制作儿孙婚嫁和节日穿着的礼服,或者赠送给尊贵的客人。她们制作的布匹因其工艺独特,所以特称为“侗布”。
越往寨子深处走,越能听到此起彼伏“梆梆”的锤布声,和着溪流“哗啦啦”,传遍整个寨子。我看着她们头披白发,手起锤落的单调动作,心想仅这一项工序就得每日重复,坚持一个月,不由感叹:若没有侗寨老人的智慧和耐心,侗布不会流传至今,后人也享受不到美丽的侗族服饰。
当侗布做好,老人们会亲手为儿孙辈制作侗衣,这又是一项极其漫长的“工程”,为孙女做侗裙时仅一项折痕就要花费月余,都是用指甲一条条压出来的,整齐匀称,比机器还工整,令人惊叹。
我在寨子里的年轻人熟悉后聊天,问她们会不会和奶奶学习制作侗布,她们很轻松地说:“不会,我们每人都有一两套侗服就好,现在都买衣服穿,很方便的,不用那么麻烦……。”
我听后默默不语,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年轻的女孩已经远离了传统手工,既不会织布也不愿意制布。她们追求的是外面的世界,是远方……
我看着阳光下晾晒的侗布,闪着银色的光;老人在月光下锤布的“梆梆”声能传到天际,这样的情景还能存在多久呢?
我很庆幸走在寨子里与她们相遇,多么珍惜的场景,但愿多年后不只留存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