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我无法用数字进行估量,更不知它存在的衡量标准,只觉得它的光芒能够覆盖广袤的大地,连最不起眼的小角落因为有它的存在绽放着美丽动人。我想,它正熠熠生辉呢……它无声无息的来临,你能够触摸吗?
是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感受着周围的语言,会体悟各种心情穿插在不同的腔调里。比如说辛辣的讽刺,满嘴的哲理,亦或者无聊的宣泄……所有这些每一天都在重复上演,变换的是时间、地点、人物,相同的还是一样的嘴角。当然,一些语言上的安慰,我们的心里总是会泛起层层涟漪,咀嚼着遇见时的砰砰然,连夜晚的梦里都有了憧憬。所以,我爱上了这些炙热的密密麻麻的语言文字,它们像口香糖一样粘着我,让我完全失去了抵抗力。
我喜欢文字传递爱,然而让我陷入这惊涛骇浪之中的不是我自己的自娱自乐,却是这群让我爱了又爱,想了又想的娃们,他们的语言充满灵性,又极其的可爱。有天真烂漫的无法抗拒,奇思妙想的大胆创新,还有让我不得不为之倾倒的情感与温柔,所有这些都足够让我回忆,回味。
起初,孩子们接触文字时,他们的认知世界里是一片白。如何引导在雪白上的情节里填补多种奇异的色彩,成为我的第一大难关。识字、组词、写句、段落、成篇这一步又一步的关卡,都必须一一克服。
让我大胆从语言上“大刀阔斧”,就是因为娃们。孩子们读一年级时,讲到拼音教学的“j q x”时,我说了一个小故事。当时在讲的时候,只记得台下没有一丝声音,一双双好奇的双眼就这么看着我,待到讲完后,让娃们和同桌再聊一聊。他们那一张张渴求知识而又天真烂漫的样子,一直说到下课。
第二天,我请娃们复述昨天的小故事,本以为他们不懂我在讲什么,本以为我会再重复一次孩子们才会明白的话题。居然有学生举手发言,顿时让我大跌眼镜。娃站起来,一字不漏地说着我讲过的小故事。当时的我,彻底傻眼了。是啊,我的孤陋寡闻,完全低估了孩子们的聪慧,能力。他们的潜力无限,我怎样才能挖掘呢?
从这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语文教学这件事情上,我能够带给娃们什么?我的课堂上的特色是什么?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我的课呢?一连串的教育问题困扰着这个刚大学毕业的我……不过,我又似乎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了。
既然学生能说,我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话题,让孩子们敞开嘴巴的大门,放手让他们敢于去说。于是,在生字“兔子”教学时,我提问“谁能用'兔子'说一句话”?娃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显然,娃们第一次听到“说一句话”。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比果园里的水果还要新鲜。紧接着,我举了例子:小兔子在玩。我一说完,从娃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似乎明白了,刘生喜第一个站起来,“兔子在吃胡萝卜”。其他孩子都想试试了,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仿佛一阵风吹过的丛林:
“我喜欢兔子。”
“兔子在干什么?”
“小兔子睡觉了。”
“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小兔子。”
……
娃们说的句子,里面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了。我笑了,孩子也笑了,这一节课,我们玩得很开心,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都参杂在融洽的课堂氛围里,这种感觉像是坐上了热气球,飘浮在蓝汪汪的天底下,最亲近自然之美。
娃们都是语言的天才,我怎能辜负了他们带给我的福利?自此,培养他们说的能力成为我执教的主流元素。当然,随着娃们年纪的增长,说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体现,听、写、读混合,让娃们在这“四重功效”里找到自我,体悟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课堂上,每当老师给出一个问题时,总希望能从孩子们那得出自己心目中想要的答案。如何没有?该失落吗?其实不然,我们抛出问题并不应当一味地追求期待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思考探究了。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只要我抛出一个问题,娃们的嘴角功夫一点都不“饶人”,思维方式独特,讲解都面面俱到。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我并没有设想孩子们如何解答我的问题,而是我在他们的语言刺激下能否“再加工”,也就是用娃们的思想引导问题的预设,从而进行文本的再理解。这样的方式,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孩子们对于“说”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于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
一个娃在回答问题时,全班都会用目光深情地注视着,稍后大家再进行点评,讨论。如此一来,孩子们便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节课,我也深受娃们对于知识的感染。我们的课堂,是老师与学生一起的默契考验,心有灵犀。
孩子们敢于“说”了,懂得“听”了,自然少不了“写”和“读”……
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不过,我班的这些娃们,却恋上了钢笔在纸上划过的痛快感,酣畅淋漓。洋洋洒洒,甚是欢愉。
三年级开始,娃们从一二年级的“看图写话”延伸到“作文”了。“没话可写”“不知怎么动笔”等成为了阻碍孩子写作的绊脚石。从一开始,我就进行分层辅导,根据孩子们的不同接受能力,共同对待,区分开来。“词语说话(一前一后)”“想象作文”和“动物作文”成为了娃们的一道家常便饭。可想而知,一开始,娃们也并不喜欢写,甚至会有些“反感”。
我也在想要不要继续?就定一个目标—两个月。如果大多数孩子不愿意一如既往,我就再另寻他法。在不长不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发现一些孩子的突飞猛进,我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只是我也参考了娃们的意见。他们告诉我“想写下去,直到舒老师不教我们了。”是呀,“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
在娃们的文字里,我收获了一路的柳暗花明。那些原本陌生,没有生机的文字在孩子们的笔下有了四季的轮回,酸甜苦辣的滋味。我从来都没有教过孩子们关于写作的技巧,总是告诉他们:要坚持,要用心去写,多留心观察学习和生活,再渗入自己的情感,你的文字一定会让人入迷。娃们似乎一直都深信不疑,关于那些孤独的文字,因为娃们有了藏身之处。
我从来都不会评价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不过,只要让我发现娃们的文字里一丁点闪光的地方,哪怕是句子里巧用的一个字,一个词语,我一定面向全班大肆宣扬。写给孩子的评语,倾向于掏心掏肺的鼓励,更不会有什么中肯的意见。
我觉得,娃们的写作初期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的写作方法,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敢于坚持去写,喜欢去写。虽然从写作水平的角度上看,一些娃的作文的确会“蓬头垢面”。但是,即使这样,我也不会否定任何一个孩子。因为他们愿意去写,说不定下一句,或者下一篇会有所进步呢?为什么没有给孩子鼓励的机会呢?我也一直深信他们,我相信他们能给文字创造无限的奇迹。
为了喜欢写作,娃们付出了很多,一路的艰辛,我没法感同身受,却能够体会其中的挖空心思,以及绞尽脑汁。孩子们从来没有跟我喊过累,更没有过放弃,总安慰我“舒老师,我们只写一篇,你要改几十篇,你都从来没停止过,我们又怎能中途下车呢?”这样的话,我惦记着,满怀感恩之情。
每一天,除了在课堂上和孩子们放飞自我,洋溢幸福外。最开心的一件事就是翻开一本本的作文本,吸取娃们对我的热情,对文字的诠释:
“我最喜欢睡觉了,因为我可以梦见舒老师。”
“舒老师,教室里没有了你,它却开始哭泣了。你的平底鞋再也不能给地面按摩了,教室里的手抄报也是那样的垂头丧气,墙上的梦想的光芒也要走了。我想,也许只有你才能给它们快乐。”
“你的嘴角上有许多幸福,那是我带给你的。所以,我觉得很幸福。 ”
“舒老师把每个学生都当做了自己的弟弟或者妹妹,用自己的爱去滋养着我们,使我们快速地成长。我想,舒老师最特别的地方不在别处,就在这里。 ”
“经过时间的打磨,我们已成了朝气满满的少年,享受着这个年纪应有的待遇和荣誉。可是,默默付出的她又有几人惦记?”
“她是我的偶像,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我的世界观里上了重要的一课,使我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做人要有血有肉,做人要敢作敢当。她就是我最爱的人,最尊敬的人。女士们、先生们,她就是舒老师。”
……
孩子们书写的故事里,我成了主人公,处处流露出幸福的种子,它们会生根发芽,会将爱无限扩大。在孩子的心目中,我似乎成为了他们的天使。其实,他们每一个人才是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爱。这些文字,这些窝心的话语就这么毫无防备地闯入了我的世界。这些娃,怎么能这么厉害?怎么能这么可爱呢?
“能说会道”“善于倾听”“懂得表达”“爱上阅读”是孩子们必须摄取的营养成分,我也一直从这四大块着手进行对孩子的语文教育教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娃们带给我许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甘甜。
关于语文教学,我现在仍然处在不断学习的阶段。我只是从“语言”上寻找到了一条突破口,触摸时,发现那些零星的碎片是可以连在一起的。那根针在手中,取决于我们愿不愿意缝补?
孩子们的语言饱满,热情,最重要的是充满浓浓的暖意。我沉醉于娃们的语言世界里不能自拔,因为孩子们的话里满是浪漫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