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究竟有没有一套万用万灵的办法?
如果有,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人都讲应该怎么读书?
如果没有,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人依靠阅读改变了命运?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这三个问题困住了。然后,在我阅读量达到300本以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忽然自己冒出来了:并没有一套万用万灵的读书方法,但阅读也确实是有方法的。
因为阅读方法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而几乎每个要素都是一个变量。
第一个要素是:书。不同领域的书有不同的读法。看经典书籍的方法和看通俗书籍的方法可能并不相同,看科普书籍的方法和看经济学书籍的方法可能并不相同。
第二个要素是:人。在阅读这件事上最低有两个人同时存在: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作者。同时还可能存在第三人或者第四人——同样看这本书的其他读者,同样写这个主题的别的作者。
第三个要素是:场景。两个基本场景也几乎同时存在:一个是休闲场景下的阅读,一个是事业场景下的阅读。休闲场景下的阅读是为了娱乐,打发时间,所以只要看得开心就行。事业场景下的阅读,又分为自我提升、工作应用、学术研究三大基本类别,而几乎每个场景下的阅读都有区别。
当这三个要素互相叠加,阅读就似乎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正因为这三个变量的存在,作为成年人,在面对阅读这件事时的选择反而相对简单。
首先,这三个变量里最重要的那个变量是固定的:阅读的自己。
其次,这三个变量里第二重要的那个变量是可选的:阅读的场景。
再次:这三个变量里第三重要的那个变量已经被太多前辈趟出了路:阅读的书籍。
于是,在阅读这件事上,要面对的现实就变成了:我要在什么场景下阅读什么书籍?
娱乐类阅读最为简单,不需要任何人教,标准永远只有一个:自己开心。
所以问题自然就演变成:我为了自己的事业要阅读什么书籍?
有人问,我可不可以不阅读?当然可以。阅读只是一个选项,你自然可以选择其它。
我讨论的只是『阅读』这个选项。
《这样读书就够了》正是一个尝试性的回答。
它没有说我们应该选什么书阅读,没有谈具体的阅读场景,它把火力集中到——
怎么在事业场景下阅读一本书?
答案非常简单:用RIA法阅读一本书。
什么是RIA法?
R:Reading,中文一般译作『阅读/读书/读物』,在书里被叫做『阅读拆页』。
I:Interpretation,中文一般译作『解释/说明/理解』,在书里被叫做『讲解引导』。
A:appropriation,中文一般译作『内化』,在书里被叫做『拆为己用』。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一定要回到原义去理解这三个词呢?
因为原书对这个方法的运用建立在『拆书帮』这样一个组织里,
然而作为个人读者,可能当地并没有『拆书帮』,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想加入『拆书帮』。
回到原义理解这三个英文单词,对个人读者在运用RIA阅读法时有显著帮助。
现在,用一句话解释RIA法:找出一本书的精华内容,理解它,然后运用它。
依据这个理解,下面应该思考的问题是:
1)怎么找出一本书的精华?
2)如何理解精华内容?
3)如何运用精华内容?
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回到阅读的起点,——阅读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案由什么构成?通常来说,会有三个基本要素:原理或理论、观点与逻辑、具体操作。
因此在阅读时,只需要找出这三方面的内容就找到了精华。
精华找到后,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理解它?一个常见做法是:用自己的话,把精华内容复述一遍。
最后,就到实际运用的阶段了。看完一本书,马上就用到自己的工作上,无疑是最好实践。然而有两个问题不能不正视:
第一个问题是,我怎么知道这个方案就能解决我的问题呢?
第二个问题是,我看完后一时半会用不上书中的内容,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书中都提出了解决办法。
方案是不是适合工作场景,牢记八个字就行:『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前面四个字用来界定场景的问题,后面四个字用来界定方案的有效范围。
一时半会用不上书中内容也很好办,可以回忆自己是不是遇到或者听过类似的场景问题,然后回忆当时的做法并且把做法和书中精华进行对比,也可以设想自己将来遇到类似的场景问题,应该怎么做。这么讲还是有点绕,用『复盘』和『推演』来理解『精华的运用』就比较清晰了。
这本书还有很多细致的讲解,然而如果你想马上就把这种方法运用起来,看这篇文就足够了。在文章的最后让我再回顾一下整个操作过程:
1、我有一个问题想解决,我决定通过看书的方式找到解决方案;
2、我阅读一本书时,先把其中的精华摘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3、用实践/复盘/推演的方式,把我理解的精华运用到我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