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就算你没读过,一定也听过书名。
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
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权选择
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独立比依赖要成熟,是人生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就,但不是最高成就。
现代社会大力推崇人的独立性,并以此为目标,很多励志书籍、广告引导大家独立自主,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对摆脱依赖这个观点的矫枉过正。
因为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力更生,但更明白合作比单干更有成效;智力上互赖的人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情感上互赖的人,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但也知道关怀、付出的必要性。
互赖是一个更为成熟和高级的概念。但前提是,先摆脱依赖,成为独立的人,才可能跨越进互赖的更高阶段。
在开始经历这三个阶段的两级跳跃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效能。
【R:阅读原文片段】
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中蕴涵了一个自然法则,即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一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在生活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所以,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I:拆解片段】
杀死会下蛋的鹅,这是一个古老的寓意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而且中文里有许多对应这个故事及道理的成语,比如: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比喻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不做长远打算。
原文中,产出和产能对应的就是鱼和渔的关系,一边是直接可以享用的鱼,另一边是捕鱼的工具及技巧经验。
原文中说到,效能的关键在于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既有保证当下有产出,同时不断打磨能力,使得将来也能持续有产出。
用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是效能。
小A是一名普通文员,组长给她和另外两名同期进入公司的新同事小B 小C布置了一个任务:整理公司书架上的书,将每本书的标题和作者信息录入系统,同时要给每本书都写上一两句话的简介。
三个人每人分到100本,计划下班前完成任务:
小A专注力不够,拖延到七点半才完成;
小B最先完成,六点准时下班离开了;
小C也是六点完成,同时还花了半小时整理了这项工作的工作流程。
提问:谁的行为属于高效能?
对,A很容易被排除掉,但是B也是按时按质完成,怎么不属于高效能呢?B的行为对应了职场中的大多数做法,我们可以认为B高效率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又好又快地完成,但高效率≠高效能。
高效率=又好又快地完成≠高效能
高效率是高效能的基本条件,但是还不够,还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一个条件,做有价值的事,做能持续有产出的事。
So,高效能=效率X价值
A既没有效率,执行力不够,更没有考虑有价值的事情,比如优化“整理图书”这件事的流程、方法,这一类是职场里打酱油、最容易被淘汰的人;
B有效率,但是没聚焦有价值的事情,很可能是公司里那些老黄牛、螺丝钉类型的员工;
C 既有效率同时看得更长远,优化方法,比如是不是可以找到称手好用的录入工具、比如花钱请人编程设计一段代码,完成自动化录入,那么短期来看变化不大,甚至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突破那个瓶颈,获得的效果和成长是指数级增长的。
我们仅从这件小事来看三位职场人的发展,来总结一下高效能职场人的基本路径:
1、开始阶段,注重效率
2、积累阶段,寻找价值点,学习积累
3、突破阶段,找机会,放大价值
如果让自己在舒适圈里太久,在出现危机后再去重新思考自己的效能提升路径,会比现在来得更加焦虑和痛苦。